楊瀾說:“家是一個幸福的港灣,當你疲憊的時候,家可以讓你放鬆。長大後的家就是那個疼你、愛你、縱容你、嗬護你的人。”對於一個女人來說,一生最大的財富就是有一個能夠疼她愛他的老公和一個幸福的家庭,愛情在她心目中的地位是任何事情都無法取代的。
1. 父母是人生的信仰
楊瀾出身於書香門第,爸爸和媽媽都是高級知識分子,他們在教育楊瀾的過程中總是以身作則,注重言傳身教。
父母年輕時和那代人一樣,在物質上是一貧如洗,十幾歲時楊瀾看到父母把僅有的幾十元工資每月分一部分出來供養他們的父母,再把餘下的錢非常節儉地貼補家用。物質生活是清貧的,生活簡樸到極致。但他們對父母的孝敬,卻使楊瀾打心底懂得了子女的義務。
至愛的雙親給了楊瀾愛的原則、健康的心態和溫暖的情感,這些都是楊瀾的財富和驕傲。楊瀾對此心存感激。它讓楊瀾感到很幸福,使她無論遭遇到什麼挫折都始終相信人,相信世間的真善美。在楊瀾心目中,父母永遠是自己人生的最高信仰。
少年時代,楊瀾暗下決心,一定要狠下工夫讀書,做個有出息的人,將來使父母過上好日子。良好的家庭環境和教育,讓楊瀾沒有獨生女的驕嬌二氣。掃地、洗碗、換煤氣罐都是她的活兒,節儉讓她知道在菜市場怎樣挑選又便宜又好的菜。
楊瀾從小就知道,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是做不到的,一個人要堅強、要有信心,要有毅力,隻有這樣,這個人才不會怨天尤人,這個人才不會心有不滿。這樣的教育不但讓楊瀾的一生都受益無窮,同時也培養了楊瀾做事認真、執著的性格。
楊瀾結婚時,母親感慨地說:“我的外婆送給我結婚的紅寶石戒指當年懼怕抄家而放到廁所衝掉了,以至於女兒結婚我送不出一件像樣的禮物。”一百塊錢,就是他們送給楊瀾的結婚賀禮。
從小到大我們的父母都是最親的人。父母親總是將最好、最寶貴的留給我們,像蠟燭不停地燃燒自己。隨著自己的成長,父母親的臉龐從年輕變憔悴,頭發從烏絲變白發,動作從迅捷變緩變慢,這是多麼讓人心疼的事情。
而我們呢?有沒有騰出一個空間給父母,求學離家,獨立生活,我們時常思念父母,思念那溫馨的家。或者隻是在需要泊岸時,才會想起他們溫暖的懷抱……想家,想父母時,你是不是想得更多的,是父母對你無微不至的關愛:幼兒時對你的哺育嗬護,病痛時對你悉心照料,委屈時給你擦幹眼淚,對你衣食的操勞,對你行程的惦念,對你成長的擔憂……是的,父母對兒女的牽掛更甚於我們對自己父母的牽掛。
許多人都是等到自己做了父母時,才深刻體會到父母的心。其實父母親想要的真的不多:一句隨意的問候,或是一頓再普通不過的晚餐,或睡前幫他們蓋蓋被子,天冷幫他們添件衣服、戴手套等,一些小小的舉手之勞,都能讓他們高興很久。
即使是遠離家門,忙碌在外的你。也要記得,像那首歌裏麵所唱的那樣,帶上笑容,帶上祝願,常回家看看漸漸老去的爸爸媽媽。人世間最難報的就是父母恩,以反哺之心孝敬父母,以感恩之心孝順父母。
2. 媽媽永遠是孩子的守護神
我們都注意到,在香港有一種現象相當普遍,那些歌星、影星,即使結了婚也不願讓人家知道。原因就在於,怕因此失去年輕異性的崇拜。
作為名人,楊瀾一直沒有這方麵的顧慮,一有媒體問起年齡,別人可能會躲躲閃閃,但楊瀾從來不會隱瞞,會明白地告訴你:“我生於1968年,34周歲,兩個孩子的媽媽。”這種坦坦蕩蕩的言語中有一種真誠,更有一種幸福。對於楊瀾來說,兒子與女兒就是她最幸福的滿足。由己及人,再看到別人的孩子時,心裏也會充滿母愛。
古代時,孟郊就已經這樣說: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母愛是博大的,十月懷胎是女人從一無所有中孕育出生命。等到一朝分娩,女人曆盡痛苦讓這個生命來到世間。所以說,母愛的博大足以和日月齊輝,同時母愛又是細微的,細微得猶如慈母手中那段纖纖絲線——博大與細微在母愛這裏找到了最好的契合點。
女人的一生,有許多段落,也有許多角色轉換。一路走來,如若把握好,協調好各種關係,不失自我,是完全可以風采、靚麗依然。女人應為母親的名字而驕傲,為社會與人類賦予母親光榮的形象而自豪,但更多的責任與意義上的蘊涵是讓自己去扛起一片天、一個世界、女人要做一個好母親,做一個智慧的母親,才無愧於母親的稱號。
古語有言:“子不教,父之過。”今人說:生而不養,等於不生。然而相對於教育子女成人來說,母親身上的擔子承受得更多更重,怎樣教育下一代,怎樣做一個好母親,什麼樣的教育方式更適合下一代的成長。這是母親麵臨的新挑戰。這是個網絡時代,眼花繚亂的世界,我們的母親該如何更新自己的形象。
在兒女的心中怎樣展現一個母親的風采,以母親的言行舉止為楷模,作為母親更多的是需要一個智慧與科學的頭腦。
很多孩子需要通過一定的學習來決定他的命運。在這方麵,應該說楊瀾的孩子已經有了一個很好的平台,他們似乎不用自己做多少努力就可以有很好的前景。
但楊瀾不是這麼想的,她要讓孩子們體會到生活的艱難和辛苦,去建造他們自己人生快樂的殿堂,因為生活的真諦在於努力付出,生活的愉悅在於付出努力的過程,沒有付出努力的過程的人生將是殘缺的、遺憾的。如果不需要付出努力坐享其成的話,就是做母親最大的失敗。楊瀾的這種認識和做法,值得每個媽媽學習。
也許在孩子眼睛裏,大人們所做的一切所謂“有意思”的事情,並不一定會比馬上給孩子們講個故事來得更有意思。所以楊瀾不管多忙,都盡量減少外麵的應酬,想盡各種辦法擠出更多的時間和孩子們待在一起。
很多職業女性最難處理的是家庭和事業的平衡。楊瀾很忙,因為工作,楊瀾不能時時陪在孩子身邊。但是,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時期,楊瀾都在他們身邊。為了孩子,楊瀾堅持用母乳喂養,在兩個小家夥出生後的前幾個月都是如此。她笑著說:“我在事業與孩子之間盡量尋找支點,我不會因為事業而耽誤孩子,對於一個女人來說,媽媽永遠是孩子的。”作為一個媽媽,除了照顧好孩子、疼愛孩子外,把孩子教育好也是非常重要的。
楊瀾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空中飛人,你能想到嗎?她是孩子鋼琴學校裏出勤率最高的家長之一,在兒子八歲之前楊瀾陪著兒子遊曆了十五個國家,那些總是以忙碌為理由忽略了孩子的父母,聽到這些時都感到驚訝吧。
有位心理專家說:“無論你多麼小心,你的孩子都會留下一些心靈創傷。”所以,楊瀾一直告訴自己,做媽媽不要太緊張,也不要對孩子有太多苛求。很多情況下,父母和孩子是一種最自然的關係,重要的是如何把自己變得更好。
為了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有些媽媽把培養“神童”作為寶寶的早教目標。還有一些媽媽希望讓孩子擁有快樂自由的童年,卻不懂如何著手。
目前,我國雖然在不斷地對教育進行改革,但實際上還未曾扭轉以應試為主,以升學為目的的教育。這樣就使得學生間的競爭十分激烈,每一位母親都很擔心孩子能否適應。楊瀾沒有特別要求孩子去達到什麼樣的目標,隻是讓他自己努力去做自己。一個有智慧的媽媽應該觀察孩子的潛在能力和才華,她的任務是為孩子們打好基礎,至於將來孩子做什麼,媽媽是無法設計的。
3. 在雙重角色中做個好女人
楊瀾熱愛著自己的工作,為了工作她總是竭盡全力。在楊瀾的世界裏家庭和工作並不矛盾。楊瀾給自己的定位是:首先是女人,然後才是電視人。
我們雖不常提及太陽,它卻始終在我們頭上;我雖不常提起你,你卻一直在我內心深處;人世間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而是我站在你麵前,你卻不知道我愛你。所以,愛,需要行動,也需要表達,但是,很多的時候我們卻做不到。或許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愛才值得追求、值得表達,就像為什麼我們會願意在冬天尋找春天的暖意,願意在夏日尋找秋天的涼爽一樣。愛,需要付出,需要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