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處世口才:說好話不如會說話(3)(3 / 3)

她說:“作太子最發愁的是德不立,名不揚,哪能光想著宮中缺什麼東西呢?”她不幹預朝中政事,尤其害怕她的親戚以她的名義結成團夥,威脅李唐王朝的安全。李世民很敬重她,朝中賞罰大臣的事常跟她商量,但她從不表態,從不把自己看得特別重要。皇上要委她哥哥以重任,她堅決不同意。李世民不聽,讓長孫皇後的哥哥長孫無忌做了吏部尚書,皇後派人做哥哥工作,讓他上書辭職。李世民不得已,便答應授長孫無忌為開府儀同三司,皇後這才放了心。此後的朝政官任中,長孫無忌也經常受到皇後的教導,成為一代忠良。

長孫皇後得意時不把各種好處占全,不把所有功名占滿,實在是很好地堅持了為自己留餘地的天規。

把話說得太滿,並不能與自信劃上等號。話說七分滿,反而是一種謙虛的人生哲學。從一個人說話的態度,可以看出他的自信,真正有自信的人,懂得謙卑,不會把話說得太滿。不要把話講得太滿,進可攻,退可守,這才是成功的為人之道。

嘴上的英雄不要逞

說話是一種交流和溝通,是人們相互交流、交往的需要,但要服從需要,針對實情,做到心理有譜,思考成熟,權衡利弊以後再說。

言辭有時是蒼白無力的,它很少能說服他人改變立場,雖然“上帝”給了我們兩隻手一張嘴,但人們還是喜歡用嘴而不喜歡動手。逞口舌之利是毫無意義的,不但不能改變別人的立場,反而會把自己逼上絕路。

無論何時何地,我們總能看到一些高談闊論的人。他們總是炫耀自己的才能多麼的出眾,如果能按他說的計劃實行,必然能成就一番大事。這些人滔滔不絕,在自己空想的領域裏如癡如醉。然而,在旁人看來,那是多麼的可笑和愚蠢。

羅馬執政官馬西努斯圍攻希臘城鎮帕伽米斯的時候,由於城高牆厚,士兵死傷慘重卻仍然未能攻占這座城鎮。最後,馬西努斯發現城門是最薄弱的環節,於是打算集中兵力猛攻城門,但要攻打城門就必須要用到撞牆槌,當時軍中並沒有這種器械。馬西努斯想起幾天前他曾在雅典船塢裏看過兩支沉甸甸的船桅,就馬上下令把其中較長的一支立刻送來。

然而,傳令兵去了多時,桅杆仍未送達。原來是軍械師與傳令兵發生了爭執。軍械師認為短的那根桅杆才能真正發揮作用,不但攻城效果比長的那根要好,而且運送起來也方便,他甚至花了不少時間畫了一幅又一幅圖來證明自己的專業,而傳令兵則堅持執行命令,既然上司要長的桅杆,他的任務就是把長桅杆送到上司麵前。

麵對軍械師喋喋不休的說辭,傳令兵不得不警告他,他們的領袖是不容爭辯的,他們了解領袖的脾氣,軍械師終於被說服了,他選擇了服從命令。在士兵離開以後,軍械師越想越覺得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他覺得服從一道將導致失敗的命令是毫無意義的,於是,他竟然違抗命令送去了較短的船桅。他甚至幻想著這根短桅杆在戰場上發揮功效,使領袖不得不賞賜他許多戰利品以讚揚他的高明。

馬西努斯見送來的是那根短的桅杆很生氣,馬上召來傳令兵,要他對情況做出合理的解釋。傳令兵忙向他彙報說,軍械師如何費時費力地與他爭辯,後來還承諾要送來較長的桅杆。馬西努斯對這名軍械師的自以為是深感震怒,於是,他下令,馬上把這名軍械師帶到他麵前來。

又過了幾天軍械師才到達,他沒有察覺到領袖的震怒,反而為能夠親自向領袖闡述自己的正確理論而揚揚得意。他仍然以專家自居,滔滔不絕地說了許多專業術語,並表示在這些事務上專家的意見才是明智的。馬西努斯見軍械師仍不改其說大話的老毛病,十分生氣,立刻叫人剝光他的衣服,用棍子活活地將他打死。

這名軍械師可能死後也不會搞懂自己錯在什麼地方,他設計了一輩子的桅杆和柱子,還被推崇為這方麵最好的技師,憑他的經驗,他知道自己是對的,因為較短的撞牆槌速度快、力道強,更適合攻城。他可能永遠也沒辦法想通,他費盡口舌向統帥解釋了大半天,為什麼統帥仍然堅持他的無知呢?

在現實生活中隨處可見像軍械師這樣的好辯者。他們不了解言辭從來都不是中立的,或多或少總帶點偏向性。有些人是天生的辯論狂,太過於爭強好勝了,整天隻知要與比自己地位高的人爭辯,或總是找機會責難比自己有權有勢的人的聰明才智,他似乎已經忘記麵對的是什麼人物。麵對這些人物,逞口舌之利是毫無用處的,他隻要說一個字就能封住你的嘴,因為權勢掌握在他手裏。

有人說話不管該不該說,也不考慮後果如何,隻要想說就說。我們把這種人說成是“漏鬥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