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說話要誠實。
向別人借錢要說實話,幹什麼用就幹什麼用,不能為把錢借到手而編謊話騙人。
比如你借錢時明明近期還不上人家,但為了使對方樂意借給自己,就說“過幾天就還”,或說“明天就還”。結果不能如期歸還,人家就會把你看成不守信用的人,下次再借可就難了。借錢靠的是誠實,靠的是信義。如果你借了別人的錢不還,對方對你的看法就會發生變化,當你再借錢時,對方就會一口拒絕。如果你還錢及時,需要的時候,對方會毫不猶豫地再借給你,此所謂“好借好還,再借不難”。而且借錢時不能隨便改口,開始說借200元,等人家答應了又說借300元,這會使借主感到為難。值得注意的是,在還錢時還可準備一點小禮物,以表示感謝和彌補對方受到的損失,讓對方感到你是一個通情達理的人,為以後再借錢交往打好基礎。
(6)借錢不成也要注意禮節。
許多人向人借錢時,一般能夠使用商量發問語,比如,“你能借我點錢嗎,我現在急用?”但如果對方婉拒後,有些人往往“噢”一聲拔腿就走。這一舉動常令對方感到不快,因為他會誤以為你借錢不成頓生怨氣。如能對人家說:“我知道你手頭也不寬綽,我再到別處看看。”這讓人覺得你能體諒人。所以,即使借錢不成,也應道一聲“沒關係”,對方會因你的諒解而感到欣慰。
在借錢之前,最好做下準備工作。比如,首先,不要讓他知道你想借錢。先聊些其他無關的話題,並且炫耀一下自己,這樣就對你沒有戒心。其次,探明他到底有沒有錢。談些其他比較感興趣的項目,比如某行業投資,看他有沒興趣,這時候如果他沒錢,會直接說明項目好但沒錢,不然會一直談項目。總之是通過其他方麵,探明他有沒有錢。隻要你不說借錢,你炫耀的同時,他也會炫耀一下自己。
說話要給自己留餘地
說話留有空間,不把話說得太滿太絕,時刻為自己留一些餘地,這是處理人際關係的一種策略。
《周易》曰:物極必反,否去泰來。這句話的意思是說,行不可至極處,至極則無路可續行;言不可稱絕對,稱絕則無理可續言。做任何事,進一步,也應讓三分。古人雲:“處事須留餘地,責善切戒盡言。”
某公司新研發了一個項目,老板將此事交給了下屬劉玉,問他:“有沒有問題?”劉玉拍著胸脯回答說:“沒問題,放心吧!”過了三天,沒有任何動靜。老板問他進度如何,他才老實說:“不像想象中那麼簡單!”雖然老板同意他繼續努力,但對他的拍胸脯已有些反感。
這是把話說得太滿而給自己造成窘迫的例子。
小麗的小孩要上初中,想進一所好學校,小徐在與小麗的閑談中知道了這件事之後,主動請戰,他說認識教委的人,和他們很熟,而且話說得很堅決。還告訴小麗不要再找別人了,他一定能辦成。
於是,小麗就把寶都壓在了他的身上。誰知道都要開學了,小徐也沒把事情辦成。小徐把話說得太滿,不給自己也不給他人留有餘地,結果把事情弄得一團糟。
我們在各個方麵都應該注意這個問題。在做事方麵,對別人的請托可以答應接受,但不要“保證”,應代以“我盡量,我試試看”的字眼。上級交辦的事當然接受,但不要說“保證沒問題”,應代以“應該沒問題,我全力以赴”之類的字眼。這是為萬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後路,而這樣說事實上也無損你的誠意,反而更顯出你的謹慎,別人會因此更信賴你,即便事沒做好,也不會責怪你!在做人方麵,與人交往時,如果出現意見分歧,不要口出狂言,更不要說出“勢不兩立”之類的話,不管誰對誰錯,最好是閉口不言,以便他日需要攜手合作時還有“麵子”!尤其應該注意的是,對人不要太早下結論,像“這個人完蛋了”、“這個人一輩子沒出息”之類屬於蓋棺定論的話最好不要說。
說話不留餘地等於不留退路,要麼成功、要麼失敗的簡單邏輯已經不適合複雜多變的社會。為此付出的代價有時是你無法承受的,因此,與其與自己較勁兒,不如改變一下說話的方式,多用一些不確定的語言,給自己留下餘地。
用不確定的詞句一般都可以降低人們的期望值,你若不能順利地完成任務,人們因對你期望不高而能用諒解來代替不滿,有時他們還會因此而看到你的努力,不會全部抹煞你的成績;你若能出色地完成任務,他們往往喜出望外,這種增值的喜悅會給你帶來很多好處。
人生一世,萬不可使某一事物沿著某一固定的方向發展到極端,而應在發展過程中充分認識其各種可能性,以便有足夠的條件和回旋餘地采取機動的應付措施。留餘地,就是不把事情做絕,不把事情做到極點,於情不偏激,於理不過頭。這樣,才會使自己得以最完美無損的保全。
據說李世民當了皇帝後,長孫氏被冊封為皇後。當了皇後,地位變了,她考慮的更多了。她深知作為“國母”,其行為舉止對皇上的影響相當大。因此,她處處注意約束自己,處處做嬪妃們的典範,從不把事情做過頭。她不尚奢侈,吃穿用度,除了宮中按例發放的,不再有什麼要求。她的兒子承乾被立為太子,有好幾次,太子的乳母向她反映,東宮供應的東西太少,不夠用,希望能增加一些。她從不把資財任情揮霍,從不搞特殊化,對東宮的要求堅決沒有答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