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處世口才:說好話不如會說話(4)(2 / 2)

有時無聲勝有聲

俗話說,“病從口入,禍從口出。”即便舌頭不是萬惡之源,也可以說是招惹是非的東西。本來清清楚楚的事情,一旦舌頭參與進來,會立即變得十分複雜。所以,認為,凡是能說清楚的便直言剖白,凡是說不清楚的便保持沉默。

常看恐怖片的朋友,一定會有這樣的體驗:最令人毛骨悚然的場景,往往是那些落一根針都能聽見的寂靜無聲。這個道理在恐嚇中也頗為靈驗。在生活中對某些氣勢洶洶來找碴的人,如果你不動聲色,不理不睬,便會產生比以硬對硬更大的震懾力量,也就是說沉默成為最為強硬的武器。

例如,一個工人的一位農村親戚給他帶來8隻母雞,為了讓這8隻母雞下蛋,就在圍牆的角落上壘了個雞圈。廠長讓人勸其處理雞子、拆除雞圈。因為他沒有執行決定,廠長就派人強行抓雞拆圈。於是這位工人大鬧廠長室,廠長則專注地看一份文件,頭一直就沒有抬起來。待這位工人一陣大火過後,廠長拉開寫字台抽屜,甩出一份處理這件事的決定給這位工人,並告訴他以後再出類似事件就勒令其搬出廠區去住。說完就拂袖而去車間了。此時,那工人的氣焰全熄了,低著頭回去了。這位廠長就是憑借無言無聲的力量占據了心理優勢,使對方不戰自敗。

過去,心理學家常常認為我們應該把自己的事情講出來,告訴別人,但現在人們逐漸發現在與別人的交往中有時更需要忍耐和沉默。沉默不是無奈,不是軟弱,而是:—種內在的抗爭,能起到舌頭無法起到的作用。

生活中,狹義的沉默就是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即緘口不語。廣義的沉默則是不通過言語,而是綜合運用目光、神態、表情、動作等各種因素,或明或暗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感情。在生活中,沉默具有豐富的內涵,作用也十分明顯。一是沉默可以用來避免衝突升級。二是沉默可以用來作暗示性表態。這裏有一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農民牽著一匹馬到外地去,中午走到一家小酒店去用餐,這時一個商人騎著一匹馬過來,也將馬往同樣一棵樹上拴。農民見了忙說:“請不要把你的馬拴在這棵樹上,我的馬還沒有馴服,它會踢死你的馬的。”但那商人不聽,拴上馬後也進了小酒店。

一會兒,他們聽到馬可怕的嘶叫聲,兩人急忙跑出來一看,商人的馬已被踢死了。商人拽住農民就去見縣官,要農民賠馬。縣官向農民提出了許多問題,可問了半天,農民裝作沒聽見似的,一字不答。

縣官轉而對商人說:“他是個啞巴,叫我怎麼判?”商人驚奇地說:“我剛才見到他的時候,他還說話呢。”縣官接著問商人:“他剛才說了什麼?”商人把剛才拴馬時農民對他說的話重複了一遍,縣官聽後將驚堂木一拍,說:“這樣看來是你無理了,因為他事先曾警告過你。因此,現在他是不應該賠償你的馬。”

這時農民也開了口,他告訴縣官,之所以不回答問話,是想讓商人自己把事情的所有經過講清楚,這樣,不是更容易弄清楚誰是誰非嗎?

沉默會產生更完美的和諧,更強烈的效果,就好像音樂中音符與休止符一樣重要。這其實也是一種很高明的糊塗術。因此,在日常交際中,遇到自身難以說清是非的問題時,不妨也像這位農民一樣,以無言應喧嘩。

不揭別人的短處

發現別人的缺點時,應該婉轉地掩飾與規勸,如果當眾揭發人家的缺點,就不僅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也顯現出自己的無知和欠缺。

一旦發現某人愚蠢固執時,要耐心地誘導和啟發,如果對家人生氣或厭惡,就不僅無法改變別人的愚蠢與固執,也證明自己的愚蠢與固執。

雖說“良藥苦口利於病,忠言逆耳利於行”,但在現實中,真正樂於聽取逆耳忠言的卻寥寥無幾。在人情關係學中,要注意尊重他人,即使是指責批評,也要加以包裝和修飾,這樣對方才容易接受。

俗話說得好,“佛要金裝,人要衣裝”。商品要有新穎的包裝才會吸引顧客,女人要有漂亮的衣裳才能更顯現出她的美麗風姿。而說話也要像商品和衣服一樣,需要經過良好的包裝才能讓人接受和信服。

(1)難以啟齒的話,要用機智與笑話包裝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