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2章 交際口才:會說話讓你左右逢源(3)(1 / 2)

劉墉,是乾隆時期有名的宰相。他的能力強、有原則,溝通起來機靈得很,讓乾隆皇帝不寵愛他都不行。

有一回劉墉陪乾隆皇帝聊天,乾隆很感慨地說:“唉!時光過得真快,就快成了老人家嘍!”

劉墉看看皇帝一臉的感傷,於是說:“皇上您還年輕哩!”

“我今年45歲,屬馬的,不年輕啦!”乾隆搖搖頭,接著看了一眼劉墉問:“你今年多大歲數啦?”

劉墉畢恭畢敬地回答:“回皇上,我今年45歲,是屬驢的。”

乾隆聽了覺得很奇怪,於是就問:“我45歲屬馬,你45歲怎麼會屬驢呢?”

“回皇上,皇上屬了馬,為臣怎敢也屬馬呢?隻好屬驢嘍!”劉墉似笑非笑地回答。

“好個伶牙俐齒的劉羅鍋!”皇上撫掌大笑,一臉的陰霾盡失。

見什麼人說什麼話,就是在告訴我們,談話時要盡量使用對方認同的語言,談論對方熟悉和關心的話題,並且也要視當下的具體情況靈活應變,以便在迎合對方心理的同時,也贏得對方的好感;唯有贏得對方的好感,才有可能得到我們想獲得的東西,而這也是成就大事的一種技巧。

正話反說更有說服力

人們常說,真理向前一步就可能變成謬誤。同理,反麵的話稍加引申就可能成為反麵的反麵——正麵。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常常需要通過講道理來說服別人。學會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就是要學會察顏觀色、把握時機,根據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說恰如其分的話。有些話直接說可能會使對方不能接受,為了避免尷尬,不妨正話反說。

漢武帝劉徹有位乳母,在宮外犯了罪,被官府抓了,並稟告漢武帝。漢武帝心中十分為難,畢竟是自己的乳母,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何況自己是她用乳汁養大的。但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如果不處置她,有失自己天子的尊嚴,以後何以君臨天下。思來想去,漢武帝決定以大局為重,依法處置自己的乳母。

乳母深知漢武帝的為人,知道自己凶多吉少,便想起了能言善辯的東方朔,請求東方朔幫自己一把。

東方朔也頗感為難,他想了想說:“辦法也有,但必須靠你自己。”

乳母急切地問:“什麼辦法?”

東方朔說:“你隻要在被抓走的時候,不斷地回頭注視皇帝,但千萬不要說話,也許還有一線希望。”

乳母雖不解其中玄機,但還是點了點頭。

當傳訊這位乳母時,她有意走到漢武帝麵前向他辭行,用哀怨的眼神注視著武帝,幾次欲言又止。漢武帝看著她,心裏很不是滋味,有心想赦免她,又苦於君無戲言,無法反悔。

東方朔將這一切看在眼中,知道時機成熟了,便走過去,對那位乳母說:

“你也太癡心了,如今皇上早已長大成人,哪裏還會再靠你的乳汁活命呢?你不要再看了,趕緊走吧。”

漢武帝聽出了東方朔的話外之音,又想起了小時候乳母對自己的百般疼愛,終於不忍心看乳母被處以刑罰,所以法外開恩,將她赦免了。

東方朔的正話反說終於救了乳母。

當我們遇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時,用正話反說的方法可能會收到更好的效果。

對那些從事特殊工作的人們,在說話時更要看清對象,學會正話反說。反之,會給人帶來不幸。

某護士剛從醫學院畢業,懷著滿腔熱情到市裏的一家醫院實習。實習的第一天,帶她的醫生讓他到6床通知病人,把病情好好跟病人說一下,告訴他隻剩下6個月的時間了。

護士聽完醫生的話,就拿著6床的病曆到了病房。一進病房她就大聲喊道:“6床的病人做好心理準備啊,你隻剩下6個月的時間了。”病人聽完後一下子承受不住,當場就昏了過去。主治醫生知道後狠狠地教訓了她:“病人因為身體的疾病已經很痛苦了,你怎麼可以這樣直接就告訴他呢?萬一出現什麼後果,你負得起責任嗎?”

我們不能評價這個護士沒有能力,但是她的語言表達方式實在令人不敢恭維。

在客客氣氣的社交談話中,有時實話實說是致命傷。別誤解,這不是在鼓勵說謊。這裏講的是一種高深藝術。

我們必須牢記“說話莫忘看場合”,該反說時就反說。因為,心理學告訴我們,在不同的場合中,人們對他人的話語有不同的感受、理解,並表現出不同的心理承受能力,正因為受特定場合心理的製約,有些話在某些特定環境中說比較好,但在另外的場合中說未必佳;同樣的一句話,在這裏說和在那裏說效果就不一樣,說什麼,怎麼說,一定要顧及說話環境,才能取得良好的說話效果。總之,唯有巧妙地利用語境,做到情境相宜,才能攻破人們的心理防線。

抓住重點才能讓人信服

“花錢花在刀刃上,敲鼓要敲到點兒上”,話說在點子上對方自然會欣然接受。

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說話也是如此,話不在多,點到就行。在生活節奏緊張快速的現代社會中,沒有人願意花費大量的時間去聽你的長篇大論。這就要求你在談話時要做到言簡意賅,一針見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