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先生在一家知名外企做事。有一次,項目經理告訴他,要給單位做一個宣傳方案的策劃,經過大家討論後,邱先生完全按照項目經理的意思加班加點,並順利完成策劃。但是,當策劃方案交到單位該項目主管那裏後,他卻被狠批了一通。
在領導麵前,邱先生說,這方案是他們小組所有人討論的結果,而且,他們項目經理也非常讚同,這個策劃案60%都是項目經理的想法。可沒想到領導直接把項目經理叫來,當麵對質。主管領導追問項目經理:“聽說這都是你想的,就這種東西還能叫方案,還值得你們那麼多人集體策劃?我看你這個項目經理還是不要當了。”
從主管領導的辦公室出來後,他又被項目經理狠批了一頓。項目經理告誡他,以後說話前動點腦子,別一五一十把什麼都說出去。
可見有些話真不該說,正所謂話到嘴邊留三分。而麵對一些揭人短的老實話更是萬萬不能輕易出口。
張小姐在國家某機關做辦公室文員,她性格內向,不太愛說話。可每當就某件事情征求她的意見時,她說出來的話總是很傷人,而且她的話總是在揭別人的“短處”。有一次,同一部門的同事穿了件新衣服,別人都稱讚“漂亮”、“合適”之類的話,可當人家問張小姐感覺如何時,她便毫不猶豫地回答說:“你身材太胖,不適合。這顏色對於你這個年紀的人顯得太嫩,根本不合適。”
這話一出口,原本興致勃勃的同事表情馬上就僵住了,而周圍大讚衣服好的人也很尷尬。因為,張小姐說的話就是大家都不願說的得罪人的“老實話”。雖然有時她也很為自己說出的話不招人喜歡而後悔,但她總是忍不住說些讓人接受不了的實話。久而久之,同事們都把她排除在集體之外,很少就某件事再去征求她的意見。她也成為了這個辦公室的“外人”。
有些人不懂得說話時掌握分寸,“快人快語”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得罪他人,會致使自己在人際關係上屢遭挫折。
王先生得了絕症,本人並不知情,親人到處求醫問藥為他治療,效果不錯,病人的精神狀態也很好。一日,王先生的朋友李先生來看望他,李先生大大咧咧問病情有什麼進展,並且說,這種病80%是沒有希望的。王先生受不住這突來的刺激,病情急劇惡化,最後不幸身亡。家屬對李先生強烈指責,從此斷絕了來往。
千萬要記住,不要以心直口快作為擋箭牌,心口一致固然好,但要留個把門的,該直則直,該婉則婉。即使需要直接對別人提出批評時,也應講究方式方法,讓對方理解你真是為他好,從而引起他發自內心的自我批評,才會起到批評的效果。
一天中午,查爾斯·施瓦布路過煉鋼車間,發現幾個工人在抽煙,而就在他們的頭上,掛著一塊寫有“禁止吸煙”字樣的牌子。這位老板怎麼教訓他的夥計們呢?痛斥一頓嗎?拍著牌子說:“你們不識字嗎?”不,都不是。老板深諳批評之道,他走到這些人跟前,遞給每人一支雪茄,說:“年輕人,如果你們願意到別處去吸煙,我將非常感謝。”膽戰心驚的工人們心裏有數,頭兒知道他們壞了規矩,但他什麼也沒有說,相反送給每人一支雪茄。他們感到了自己的重要,保住了麵子,也因此而更加敬重自己的上司。這樣的頭兒誰會不喜歡呢?
同樣,如果在談話時能夠靈活機警,則會同樣帶來意想不到的效果。
相傳古時某布政使請按察使喝酒。席間,布政使因自己的兒子太多而表示憂慮。按察使隻有一個兒子,又為兒子太少而發愁。一案吏在旁邊說:“子好不須多。”布政使聽了這話,於是說:“我的兒子多,又怎麼辦呢?”那位案吏回答說:“子好不愁多。”二人皆大歡喜,大加讚賞,一起舉杯痛飲。
所以,一個心理成熟、懂得社交技巧的人應該知道,在什麼時候該以怎樣合適的方式說話。實話不一定要直說,而可以幽默地說、婉轉地說或者延遲點說,私下交流而不是當眾說,等等。同樣是說實話,用不同的方式說,效果會有很大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