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說道:"你這麼想就錯了。我們當父母的,總是在孩子麵前扮演強者的角色,以為這樣才能在他麵前樹立威嚴的形象。其實不是這麼回事。孩子也想看到父母軟弱的一麵。"
她更加不解了,說道:"讓孩子看到父母的軟弱,豈不是讓他覺得父母很無能?"
我解釋道:"偶爾向孩子示示弱,你才是有血有肉的父母,這樣當他遇到解決不了的事情時,會想到求助於你,因為他知道,在他眼裏很厲害的父母,曾經也遇到過困難。"
她聽後,恍然大悟:"你的意思是,父母如果總以強者身份出現,會讓他感到有壓力,覺得父母無所不能。當他遇到困難時,就害怕講給父母聽,會遭到父母嘲笑。"我笑道:"這就叫"患難"的親子關係。這種關係,會讓孩子更信任你。"
父母偶爾向孩子講講心裏話,不但能獲取他的信任,同時你的這種做法也會影響到他,當他有了心事時,就不會悶在心裏,而是來找你傾訴。
桐桐小時候,有一次,她的老師打來電話,說桐桐在幼兒園跟一個小朋友搶玩具,因為對方比她小,她把那個小朋友打哭了。老師批評了她。
那天她從幼兒園回來,顯得很不開心。妻子問她:"桐桐,今天在幼兒園遇到什麼不愉快的事情了嗎?"
她看看我,又看看妻子,淡淡地說道:"沒有啊。"
我和妻子一愣,不明白她為什麼要撒謊。妻子很著急,連聲問道:"你今天真的沒有和小朋友吵架?你再想一想,有沒有小朋友和你搶玩具--"
"我說沒有就沒有。"桐桐一邊說,一邊往自己房間跑去。
妻子還想去問,我攔住了她,對她說:"讓我來問她吧。"
我來到桐桐房間,她正在玩積木,看到我,就站起來不玩了。當我說要和她一起玩時,她不高興地說:"我不會和爸爸玩的!"
我問:"為什麼不和爸爸玩?"她說:"爸爸比我會玩積木,桐桐好笨。"我笑著說:"誰說桐桐笨了?"她想了想說:"桐桐什麼也做不好,你和媽媽,什麼都做得很好。"
聽了桐桐的話,我才明白她為什麼不說實話,就耐心地對她說:"桐桐說錯了,爸爸也有件事做錯了。我告訴你,你別笑話我,也不許告訴媽媽和奶奶啊。"
她很嚴肅的樣子,小聲向我保證:"你說吧,我誰也不會告訴的。"
我就在她耳邊輕輕地說:"爸爸前天做錯了一件事,出版社讓我寫的那本書,出了好多錯,編輯好一頓批評我,我好丟人呀。"
她聽後,小大人似的安慰我:"爸爸,別難過。桐桐今天也挨老師說了。"然後向我講起她在幼兒園遇到的事情。
父母要在孩子麵前褪下"完美"的光環,這就要求你必須真誠地敞開心扉,把你自己的真實思想和感受告訴他。這樣你才能讓他覺得,你是一個平易近人、可以說心裏話的人。
有個朋友,向我說起他的父親時,說道:"小時候,我最喜歡聽我爸講那句話,"兒子,幫爸爸出個主意吧。""在聽到這句話時,他就很興奮,因為終於有機會"幫助"父親了。聽完父親的"麻煩"事情,他就開動腦筋,替父親想各種對策。每一次他都能為父親想出解決的好辦法來。
他說:"當我爸說我的建議把他最棘手的問題解決了時,我就感到從未有過的成就感。自然在心裏把我爸當作知心朋友。我遇到不開心的事情時,也會在第一時間告訴他。"
他上小學五年級時,對班上一位女同學產生了好感。他心裏明白,這是早戀,是不能觸及的"地雷",可他就是管不住自己的心,每天都在想念她。那段時間他的成績一落千丈。後來他決定把這件事告訴父親。之所以選擇父親,是覺得父親不會笑話他。因為父親也跟他講過很多"秘密"。
果然,當他吞吞吐吐地把"心事"講給父親聽時,父親笑著說:"兒子,這沒什麼大不了的,到了你這個年紀,不喜歡女孩才不正常呢。關鍵是如何處理好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