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放學後你不回家,去哪裏呢?"我問這個可憐的孩子。
"我去網吧,跟網友聊天或者打遊戲,能拖多久是多久。"
我突然感到一種悲哀,因為我們的教育。
父母一定要改變這種做法,不要以成績好壞決定對待孩子的態度,成績好壞並不是愛或不愛孩子的理由,要讓孩子知道,父母愛孩子是沒有條件的。
小米是桐桐的一個好朋友。我發現,小米小時候有點缺乏安全感,總擔心媽媽不要她,所以經常粘著媽媽。
而小米的這種狀況,我認為,與媽媽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係。我知道,小米媽媽有一句口頭禪,那就是女兒不聽話時,她總會說:"你再不聽話,媽媽就不要你了。"
幾年前,小米不到三歲,一天,小米、雪莉、桐桐、丁丁等幾個孩子在一起玩,我們這些家長則在一邊說笑著。
不一會兒,幾個孩子吵鬧起來了,小米和雪莉看起來要打架。小米媽媽和雪莉媽媽迅速走上前,了解了情況,小米媽媽就開始斥責女兒。
原來,小米看上了雪莉那隻可以震動翅膀在地上跑的電動玩具小鳥,死活要搶過來玩,並嚷嚷著那小鳥是她的,這可惹惱了雪莉,於是兩個孩子就吵鬧起來。
我們幾個人也都來到了孩子們跟前,小米依然堅持自己的想法和做法,她對媽媽的批評很惱火,甚至坐到了地上,要打滾。
小米媽媽心煩,就嚇唬女兒說:"你再鬧,媽媽就不要你了。起來!你起不起來?要不起來,媽媽就不要你了。"同時,小米媽媽轉身做出要走的樣子。
見媽媽真的要走,小米急忙爬起來,跑上前抱住媽媽的腿,開始大聲地哭起來。
"閉嘴!你再哭,媽媽就真不要你了。"小米媽媽繼續說。
我對小米媽媽使了個眼色,但她沒有理會我。
小米慢慢止住了哭,說:"媽媽,我不要小鳥了,我不要小鳥了。"但我看得出,小米的情緒憋在了心裏出不來,想哭不敢哭,十分委屈的樣子。甚至,當雪莉的媽媽好說歹說從女兒手裏要來小鳥,遞給小米讓她玩一會兒的時候,小米也推開雪莉媽媽的手,依然死死抱住媽媽的腿。
"再哭、再鬧,媽媽就不要你了",這句話對一個不到三歲的孩子有致命的傷害,她會認為媽媽真的不要自己了,從而不能很好地建立起安全感。
所以,當孩子不聽話時,父母千萬不要對孩子說這句話。
我家隔壁單元有一個九歲左右的男孩,很調皮,常常惹事。
一次,男孩在樓下玩,趁人不備,他拿一根木棍,貓腰走到前麵那棟樓一樓住戶的窗戶下,將放在窗台上的一盆花撥拉下來,花盆碎了,裏麵的土散落開來,將花兒壓在了下麵。
偏巧,那戶人家是得理不饒人的主兒,聽到動靜,主人急忙走出家門,就這個問題與在不遠處與別人說話的男孩媽媽糾纏了很長時間。
等那戶人家走後,男孩的媽媽狠狠地批評了兒子,兒子嬉皮笑臉地跟媽媽套近乎,並笑著向媽媽道歉說:"媽媽,我錯了。"
"別叫我媽,你不是我兒子。"男孩的媽媽生氣地說完,轉身要回家。
孩子以為媽媽在開玩笑,就走上前,拉住媽媽的胳膊,又說:"媽媽,我真的知道錯了。"
媽媽狠狠地甩開兒子的手,緊繃著臉說:"離我遠點!你總這麼惹事,不配做我的兒子。"
看起來,男孩的媽媽真的惱了。我聽說,這個男孩每次犯錯,媽媽總是如此憤怒,並將兒子推遠,說出類似"你去給別人當兒子吧"這樣的"狠話"。
孩子難免犯錯,但父母不要因此而拒絕對孩子的愛,不要因此用拒絕的語言或行為傷害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