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愛孩子是一種修行(3)(1 / 3)

至於孩子所做的"惡作劇"或犯的錯誤,如果對別人造成了傷害,父母就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如果沒有對人造成傷害,提醒孩子下次注意就可以了,不必將問題看得過於嚴重。

成老師心語

父母愛孩子,應是愛孩子的生命本身,而不是愛孩子身上附加的各種外在條件,比如優異的成績、良好的表現等。

真正愛孩子,就不要對愛附加任何條件。也就是說,不能因為孩子表現好、成績好,就對孩子關愛有加;也不能因為孩子表現不好就嫌棄、打罵、疏遠孩子,當孩子表現不好的時候,應該給予孩子安慰、支持、鼓勵和引導。

不要用物質來補償愛

孩子需要物質的滿足,但他們更需要精神和情感的滿足。愛能夠滿足孩子精神和情感的需求,物質卻常常不能。父母不要總是用物質來補償愛,這會讓孩子患上情感或精神饑渴症。

我有一個同行朋友,她是一名職業女性,同時又是一位兩歲孩子的母親。

朋友事業心很強,她一心想成為一名著名作家,因此整天忙於工作,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兒子,所以,她就給兒子買了很多玩具,那些玩具幾乎堆滿了兒子的房間。

每當朋友要寫作的時候,她就把兒子帶到"玩具屋",對他說:"寶貝,你自己在這裏好好玩,媽媽要工作,掙更多的錢給你買更多的玩具。"

然後,她就坐在桌前開始埋頭寫作,如果兒子不找她,她一般不會主動去陪伴兒子。有時候,兒子纏著她玩,她就會設法把兒子推開。

慢慢地,更多的時候,兒子似乎也習慣了一個人玩玩具。

每次帶兒子外出,兒子隻要看中了什麼玩具,朋友總是掏錢就買。她覺得,自己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兒子,而玩具可以陪伴他,能把她從養育兒子的瑣事中解放出來,使她有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從事寫作。

但是朋友並不明白,孩子最需要的其實是父母的愛和陪伴,這是孩子必不可少而且非常關鍵的精神營養,比再多的錢、再多的玩具都重要百倍。

很多父母,就像這位朋友一樣,為了讓孩子開心,為了自己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做其他事情,就給孩子買很多玩具,讓孩子陷在玩具堆裏。

事實上,過多的玩具反而不利於孩子的精神和情感發展,父母的陪伴和交流才是更重要的。父母們要切記這一點。

在我們小區裏,有一個胖墩墩的小男孩琪琪,他很喜歡吃東西,我常常看到他不住嘴地吃著某種食物。

聽琪琪的媽媽說,家人都很重視他的吃飯問題,生怕他中午在幼兒園的小飯桌上吃不好、吃不飽。琪琪回到家,媽媽就給他做各種好吃的,買各種他喜歡吃的零食。

每逢節日,媽媽必會帶著兒子到他喜歡的飯店或肯德基去撮一頓,讓兒子一飽口福,而琪琪也總會大吃特吃。

琪琪的媽媽總認為孩子吃得多、吃得飽才是好的,就盡可能地鼓勵兒子多吃,總覺得如果兒子吃不飽、吃不好,就是愧對兒子。

有像琪琪媽媽這樣觀念的家長並不在少數,尤其是一些老人,總是想方設法鼓勵孩子多吃,盡可能地給孩子補充營養。

當然,給孩子提供豐富的營養很有必要,這對孩子的健康成長是很重要的,但父母也不要盲目地、過量地給孩子提供食物和營養。因為過量的物質營養反而對孩子的身體有害,造成孩子營養過剩,影響孩子身體的正常發育。

真正的愛,應是根據孩子的體質,讓孩子平衡、合理地飲食,不過量地攝取營養,也不過多地食用那些膨化食品、洋快餐、方便類食品等。

王曉偉是我在一所學校做講座時認識的一個十三歲男孩。他很聰明,但又有些冷漠,似乎總缺乏安全感,認為周圍所有的人都對他不懷好意,經常和同學、老師發生衝突。

經過與王曉偉的班主任交流,我了解到:王曉偉有一個並不幸福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