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曉偉不到四歲的時候,他的父母離婚了。不久,父母雙方又都組建了新的家庭。
因為王曉偉的父親和母親工作一直都很忙,很少有時間帶孩子,也為了不讓王曉偉受繼父或繼母的冷待,爺爺奶奶一直把孫子帶在身邊。
隔一段時間,父親或母親就把兒子接到身邊陪他幾天。大概是覺得離婚且沒太多時間陪伴兒子,父親和母親都覺得愧對兒子,所以在他身邊時總是事事滿足他。
父親和母親都算是事業比較成功的人,經濟條件都很不錯,為了彌補對兒子的虧欠,或者說為了贏得兒子的心,雙方都千方百計地用物質來補償兒子,比賽似的用錢財來"拉攏"兒子。
他們都想著法兒地給兒子買好看的衣服,帶兒子去吃大餐,給兒子買他想要的玩具、生活用具、學習用具等,帶他去想玩的地方玩……毫不吝惜對兒子的金錢付出。
見父母都如此,王曉偉自小就喜歡跟他們要這要那,而且常常要穿名牌、用名牌、吃高檔餐廳,仿佛他在用這種方式索回父母對他欠缺的愛。
而王曉偉的父母也處處遷就他,每次都不吝惜花費,兒子要什麼就給他什麼,盡可能地滿足兒子的一切要求,用更多的物質來補償對兒子的虧欠,這樣他們才心安。
然而,再多的物質也沒有補償王曉偉缺失的父母的愛,他成了一個老師和同學眼中的"問題孩子"。
事實上,物質絕不能代替愛,孩子缺失了愛,用物質是難以彌補的。
父母與其用過多的物質滿足孩子,不如盡可能地多抽些時間與孩子交流、相處,與孩子一起做遊戲、做事情,了解孩子的喜怒哀樂和內心想法,並設法滿足孩子的精神需求。
成老師心語
孩子的精神和情感滋養需要父母為孩子付出愛,父母借用物質來補償孩子愛的缺失以求得心理平衡,這種做法隻會害了孩子。
無論有多少理由,父母都要盡可能多地給孩子關愛,多了解孩子的精神和情感世界,並盡可能地滿足孩子的精神、情感需求,多一些時間陪伴孩子,而不是用物質來代替這一切。
不溺愛,也不要放縱孩子
小子本該尊重老子,可當老子太疼愛小子時,也就怕了小子。小子就會變得任性又自負,向老子予取予求。一旦小子得不到滿足,老子就成了孫子,小子倒成了老子。
你最喜歡的,往往會成為牽製你的。這話一點不假。作為父母,通常都會視孩子若生命,一顆紅心向孩子,一切圍著孩子轉。當愛泛濫成災,不但教育失去了全部意義,就連親子關係也會發生轉化,子篡父位,黑白顛倒。
那天,我帶著桐桐去"寶寶當家"玩。那是一個通過模擬各種工作場景,讓孩子體驗各種職業的地方。
我和桐桐在門口購票時,有一個八歲左右的小男孩忽然衝過來,把桐桐推倒在地。桐桐受到驚嚇,大哭起來。那個小男孩大聲喊道:"我是警察,你沒有排隊,就應該受到懲罰。哭什麼哭?"
我連忙扶起桐桐,輕輕拍著她安慰,然後對小男孩說:"我在這裏排隊呢。警察可不能不分青紅皂白就打人啊!"
這時候,有一個中年婦女氣喘籲籲地跑過來,連連向我道歉,還輕輕拍著桐桐,又試圖用嘴親桐桐的臉,但被桐桐拒絕了。這個女人很尷尬地說:"沒辦法,我這兒子簡直就是個小霸王,我現在根本就管不了。到處給我惹事,唉,我真是愁死了。"
這個女人說著,又回頭訓斥她的兒子,可是小男孩早就跑遠了。遠遠地,我看到他又推倒了一個小女孩。這個女人快要哭出來了,大冷的天,她卻滿頭大汗,想來跟著孩子跑很久了。我對她擺擺手,表示不介意,但我告訴她:"您千萬不能再受孩子牽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