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放手,促使孩子去獨立(1)(1 / 3)

給予孩子民主權

在強權控製下長大的孩子,不是在壓迫中沉默,就是在壓迫中爆發。父母應該扮演的角色,絕對不是孩子的司令,所以,不能強製要求孩子什麼必須做,什麼不能做。

隻有那些想把孩子培養成機器的父母,才會要求孩子無條件服從。"一言堂"的結果,不是和諧,而是更大的矛盾。孩子表麵上是聽話了,實際上心裏卻埋下了怨恨的種子。一旦孩子覺得自己有能力反抗了,那麼親子關係就會破裂。

春茗是我的發小,我們在一個胡同裏長大。他一生最崇拜的人是他的爸爸,最痛恨的人,也是他的爸爸。

春茗的爸爸是一名司令官,我很小的時候,特別羨慕春茗有一個軍人爸爸,用趙本山的話說就是"酷斃了"。當然,軍人爸爸也是春茗向我們炫耀的資本。春茗以爸爸為榜樣,事事學著爸爸的樣子,一絲不苟,端端正正。我和其他幾個發小嫉妒得牙酸。

初中後,春茗一改往日的心境,開始說他爸爸的壞話。他說他爸爸喜歡強權,家裏不能有第二種聲音,否則就會勃然大怒。我不能原諒他對那麼好的人褻瀆,還為此擂過他一拳。春茗氣憤地回了我一拳,說:"你沒有經曆過,你就沒有發言權。"

"所有的父母都要教導孩子,這是正常的事情。讓你一說,卻成了強權。那按你說的,父母都不管孩子才好?"我問他。

"好,我問你,你知道我將來想要做什麼不?"

"知道,你想成為一名詩人。"

"沒錯,可是你知道我爸怎麼說我嗎?做詩人,想什麼呢?你的命運就是做一名軍人。你沒有選擇。"

"做軍人很好啊,要是我爸讓我進部隊,我得一蹦三尺高。"

"問題是我不喜歡。打個比方,以你這個體格,能在一部話劇裏扮演公主嗎?"

"開玩笑,有這麼魁梧的公主嗎?"

"就是,我怎麼能接受我無法完成的角色呢?"

這些話,我當時似懂非懂。

春茗在高中畢業後就進了軍校,之後他整個人都變了,不是變得特別精神,而是變得特別頹廢。我這時才真正明白什麼叫強權。

強權控製下的教育,會使孩子產生一種強烈的不自由感,孩子自然會產生抗拒,不是傷害父母,就是傷害自己。

桐桐現在很喜歡評論時事,雖然大多是人雲亦雲,但我喜歡她這樣做。

那天,桐桐對藥××一案發表看法:"爸爸,我聽新聞阿姨說,藥××的爸爸對他太嚴厲了,他爸想讓他做什麼,他就得做什麼。這才讓他對他爸產生了仇恨。你可別這樣,我不想恨你。"

聽著桐桐稚嫩的聲音說出這樣的大道理來,妻子忍俊不禁,她問道:"那爸爸做了什麼,你會恨爸爸?"

"我想想,就有一件事,我恨過爸爸。"

"哪件?"我一聽,很緊張。

"就是我放在書桌上的紙條被你收進了垃圾桶。你怎麼可以不經過我的同意呢?這是暴力,你知道嗎?"

我連忙悉心認錯。桐桐瀟灑地擺擺手說:"認錯態度好,原諒你了。"妻子在旁邊哈哈大笑。

當父母尊重孩子,給予孩子說話的民主權,那麼孩子就會忘掉父母無意間對自己的傷害,並願意和父母保持親密關係。

我到北京一所中學做演講時,有一位媽媽問我:"請問成老師,我怎樣才能讓我的兒子乖乖地聽話?"我對她說:"聽話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嗎?你能保證你說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嗎?如果不對,那是不是誤了孩子?"

那位媽媽聽了,愣了半天,才說:"也是啊。我無法保證我的每一句話都是對的。"另一位媽媽也加入了話題討論中,她說:"成老師說得太有道理了。我總覺得現在的父母,就喜歡拿自己的模具來套孩子,像個工匠,對孩子一通削削砍砍,使孩子殘缺不全。"

我說:"是啊,孩子又不是木頭,為啥要乖乖地任憑父母削砍呢?父母太強勢,必然要遭到孩子的反抗。孩子小的時候可能不敢反抗,可是到了青春期肯定會突然爆發,並一發而不可收。"

提問題的那位媽媽連忙說:"那你說,我說得對,他也不聽,怎麼辦呢?"我問她:"你總是以命令的口吻來和他說話嗎?"那位媽媽想了想,不是很肯定地說:"沒有吧,我隻是說:小慧,你不要這樣,這樣不好。"

"這就是命令啊。即使沒有進入青春期,孩子也不希望自己總是被命令,顯得他沒有任何作為。你為啥不這樣說:小慧,你看這樣好不好?你和孩子商量著說話,就等於讓孩子自己進行反思。"

"我明白了。你是說,這樣做,孩子就不會想著和我對抗,而是專心想問題本身了。是不?"那位媽媽問道。我點點頭。

真正愛孩子的父母,會考慮孩子的需要,給予孩子民主權,而不是強權壓迫,讓孩子唯命是從。壓迫和反抗,兩者之間從來就不能和平共處。

成老師心語

在孩子的整個成長過程中,自由意誌都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在強權下成長的孩子,自由意誌受到摧殘,孩子變得不自信、逆反,而又沒有上進心。孩子的全部身心都在進行反抗,反而疏忽了學習和成長,這又會成為強權父母的打擊點。至此,親子關係成了打擊和反抗關係,並會形成惡性循環。

給孩子屬於自己的時間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