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你不妨做一個不替孩子做決定的"懶爸爸"、"懶媽媽"。
放手,而不是代替
你不可能一直在孩子身邊庇護孩子。如果不放手,孩子不去嚐試,縱使減少了失敗的次數,卻也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某一天,你會發現,孩子自己動手,也會做得很好。
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則報道:
又到某個學校大掃除的時間,卻見很多父母拿著掃帚和抹布、端著水盆,站在門口,等待老師安排任務。其中,還有位自稱是"領導"的爸爸派了兩位助手來幫忙大掃除。
這讓老師感到很無奈,一問學生,才知道,這根本就不是孩子的意思,而是父母硬要來幫孩子的。
老師要求父母回去,讓孩子自己來大掃除時,有位媽媽不願意了,她說:"那可不行,我家寶貝在家從來沒打掃過衛生,萬一孩子擦玻璃的時候不小心掉下去了,怎麼辦?"她的話,讓老師無言以對。
你從愛護孩子的角度出發,不希望孩子在學校裏參加大掃除,表麵上是在疼孩子,實際上則是剝奪了孩子勞動的權利和機會,對於孩子今後的獨立,是沒有好處的。
孩子總有一天會離開你的身邊,那時候,自己的動手能力就顯得格外重要,所以,你不能總是包辦代替,而應該給孩子自己動手的機會,該放手的時候就要學會放手。
我剛上小學的時候,晚上做作業,媽媽都會守在我旁邊,遇到我不會的問題,媽媽就會告訴我該怎麼做,或者將正確答案給我寫出來,我直接抄上就行。這樣,我就對媽媽產生了很強烈的依賴心理。
可是,在學校裏,媽媽就不能陪我了。特別是有一次,一道數學題很難,班裏就我自己做出來了。老師很高興,讓我給同學們講講我是怎麼做的。天啊,那是媽媽幫我做的,我怎麼會講?
那次,我很尷尬。我當時就決定,以後做作業再也不要媽媽陪了。媽媽很開心地說:"看來你是真的長大了,媽媽也該放手了。"
這樣一來,我的自覺性得到了鍛煉,隻要自己不會做的題目,就會用心思考,實在做不出的,我再去向媽媽請教,直到自己真正弄清楚為止。
我記起前段時間在路上遇見小郭,她手裏牽著一個孩子。
"孩子,你叫什麼啊?"
"我叫--"
"她叫妍妍。"孩子想說的時候,小郭替她回答了。
"那你幾歲了?"我問孩子。
"她今年四歲了。"又是小郭替她回答了。妍妍再看我的時候,先看了看小郭的臉,然後躲在小郭身後了。
後來,碰到另外一個同學,和她閑聊的時候,她說:"你知道嗎?小郭的孩子現在都四歲了,可是話還說不清楚,明顯比其他孩子語言遲鈍。"
我說我知道那是什麼原因:很多時候,小郭都代替妍妍說話,在她的長期代替下,妍妍不論做事還是說話,都是縮頭縮腦的。
這是對孩子的愛嗎?顯然不是,這是對孩子的變相傷害。或許,小郭現在也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她應該做的是:放手,該讓孩子說的就讓孩子去說,不剝奪孩子說話的權利。
我把我的意思和小郭說了之後,小郭也有同感,她還說會按照我說的那樣去做。
在某種程度上,妍妍是幸運的,因為小郭知道自己的錯誤了,並且能及時糾正,可是有的孩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父母的一味包辦,使孩子得不到鍛煉的機會,容易對自己產生挫敗感。
一天,桐桐回家後說給我講講幼兒園發生的有趣的事情,可是聽完這個故事,我一點也不覺得好笑。
"今天老師發給我們的水果是橘子。可是,老師剛發下來的時候,有個小朋友就哭了起來。老師還以為他覺得發給他的小,就給他換了個大的。可他還是哭。老師便問他怎麼了,他說太難吃了。"桐桐說。
"爸爸,你說他為什麼覺得難吃啊?"桐桐故弄玄虛地問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