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放手,促使孩子去獨立(2)(3 / 3)

"他竟然不知道橘子是要剝皮的。"桐桐哈哈大笑。

"我們班裏的同學都笑他,他覺得很沒麵子,又哭了,還一直說:"不怪我,要怪就怪我媽媽,每次都是她幫我剝好,我哪裏知道橘子是要剝皮的啊?""

桐桐說,從那之後,那個小朋友就變得很自卑,害怕同學再笑話他。

其實,這是家庭教育的失敗,不對孩子放手,孩子不能自己動手,在其他孩子麵前就會出醜,造成自信的缺失。這是對孩子身心的摧殘和傷害。

成老師心語

現在的孩子,生活和學習中的很多事情,一般都是在你的代替下完成的,你卻不知道這是剝奪了孩子動手實踐的機會。孩子動手,可以幫助孩子樹立自信,從而體會成功的快樂。

你不可能一直在孩子身邊庇護孩子。如果不放手,孩子不去嚐試,縱使減少了失敗的次數,卻也不會獲得真正的成功。某一天,你會發現,孩子自己動手,也會做得很好。

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

古人雲:"君子慎獨。"教孩子學會自我管理,並不是要求你完全放手,而是要求你由"明推"改為"暗拉",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

看過這樣一個故事,覺得很受啟發:

小蝸牛問媽媽:"媽媽,為什麼我們從生下來,就要背負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說:"因為我們的身體沒有骨骼的支撐,隻能爬,又爬不快。所以要這個殼的保護。"

小蝸牛問:"毛毛蟲既沒有骨頭,也爬不快,為什麼她不用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說:"因為毛毛蟲能變成蝴蝶,天空會保護她啊。"

小蝸牛說:"可是蚯蚓沒骨頭爬不快,也不會變成蝴蝶,那他什麼不背這個又硬又重的殼呢?"

媽媽說:"因為蚯蚓會鑽土,大地會保護他啊。"

小蝸牛哭了起來,說:"我們真可憐,天空不保護,大地也不保護。"

蝸牛媽媽安慰他:"所以我們有殼啊!我們不靠天,也不靠地,我們靠自己。"

這個故事旨在告訴我們:想要在這個社會中生存,每個人都要靠自己,要學會管理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不是與生俱來的,是要在生活中逐漸培養的。

一天,桐桐回家後,說:"爸爸,今天老師告訴我們,不管自己出去幹什麼,都要先告訴家裏的人。"

"那你知道為什麼出門之前要告訴家裏人嗎?"我不想讓桐桐隻是了解皮毛的東西,所以想讓她對此了解得更加透徹一些。

"那樣,你才會知道我去哪裏,才不會擔心啊。"

"還有,你告訴家裏你去哪裏,爸爸媽媽才能知道你去的地方是不是安全。"我說。桐桐點點頭。

"那萬一你在街上走丟了,怎麼辦啊?"這樣的情況時常發生,所以我試著問桐桐。

"我會給你打電話的,家裏的號碼我都記得清清楚楚的。"

"家裏沒有人呢?"我繼續問桐桐。

"那我就自己走回去,我知道咱家的地址。"

在桐桐的意識裏,有了地址就能走回去。

"知道地址也不一定能走回去啊,說不定你在的位置離家很遠呢。"

"我就問路上的叔叔阿姨,讓他們告訴我該怎麼走。如果有警察叔叔,我就問他們。"

"對,這是個好辦法。你最好問警察叔叔,他們會幫你和我們聯係,然後我去接你。如果沒有警察叔叔,你最好問附近商店裏的人,萬一在路上遇見壞人,那就危險了。"

"爸爸,壞人多嗎?"桐桐問我。

"不多,好人多,可是你分不清好人和壞人啊。所以,你出門的時候才要格外小心呢。"我安撫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