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3章 找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1 / 2)

學習是成功的階梯。高爾基說過“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不斷地學習不僅能夠增長知識,而且能夠增益長智,“知識明,則力量進”,“知識就是力量”。學習對每個人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是每個人成長、成才、成功的基礎。

在學習過程中,尋找適合自己個性的學習方法,是邁向高效率學習,成功進取的第一步。

有很多人認為,學習其實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是一個常識性的東西,是不需要思考的,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認識。恰恰相反,學習更應該是值得認真思考的事情。

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就是把學習的普遍規律和個體的特殊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因此,一個善於學習的人會充分地了解自己的特點,認識自己的長處和不足,把學習方法和自身特點結合起來,形成一套獨特而有效的學習方法。

例如,北宋文學家歐陽修充分利用“三上”:馬上、枕上、廁上;南宋理學家朱熹強調“三到”:心到、眼到、口到;著名數學家陳景潤重視“三心”:信心、愉心、恒心……他們都是十分重視學習方法的。

所以,為了大家方便尋找自己的特點與學習方法,我們不妨從以下幾個方麵入手。

——重複是學習之母。

重複是單調的,但這些可都是真工夫。

玩遊戲,一次、兩次、三次……我們會慢慢發現機關的所在,以及破解的方法。於是開始有野心去破紀錄,心得逐漸地累積。一段時間後,當你覺得沒有成就感時,又會去尋找新的刺激!

其實,人的記憶也是這樣,當學習一段知識之後,隻要懂得及時地複習,便會使知識記得非常牢固,若隻讀了一遍或暫時性的記住了,過不了多久就會又忘記了。所以,很多有成就的學者有著很強的記憶力,並不在於他們的記憶力多麼高強,而在於他們會重複使用加深記憶。

重複是學習之母,當這種學習方式成為一種習慣,那麼恐怕比千金萬金還要珍貴了。

——有選擇的學習。

耶魯大學的校長海德雷說:“在各界做事的人,無論是商業界、交通界還是實業界,都這樣向我說:‘他們最需要的人才是大學學院培養的、能善於選擇書本、能活用書本知識的青年。’”從一個汗牛充棟的圖書館中,辨別選擇書籍,以供閱讀。這種能力將對一個人的一生產生很大的影響,因為掌握了如何在圖書館裏尋找自己需要的書籍、資料,就等於掌握了怎樣學習的方法。“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就像是一個工人善於選擇工具一樣。

南宋朱熹開創了中國儒學的一個新篇章。朱熹不僅讀書刻苦,而且非常善於總結學習方法。他喜歡博覽群書,但從不貪多貪快,而是有選擇地讀。他早年興趣廣泛,禪、道、楚辭、詩、兵法樣樣涉獵。但後來,他便轉向了專攻儒家經典研究。然而,正是這“博”、“專”為朱熹的學術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保持一顆充滿好奇的心。

一個人隻有保持一顆好奇心,多思考、多觀察,對自己身邊感興趣的事存有探究精神,持續地進行關注、研究和實踐,才會增長知識、開闊視野,才能產生好的創意。這是必然建立在深入研究和仔細思考上的,而創意的靈感一般都來自對事物的好奇心。

——善於從日常生活中學習。

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是說人要有較多的知識和豐富的閱曆,也就是要人們能理論聯係實際,善於利用知識處理各種事情。豐富的閱曆是成大事者不可缺少的資本。所以,我們不但要注重書本知識,也要注重生活中的知識。

——適時地學以致用。

有了知識,並不等於有了與之相應的能力,運用與知識之間還有一個轉化過程,即學以致用的過程。中國有句諺語:“學了知識不運用,如同耕地不播種。”並且,培根在提出“知識就是力量”的口號以後,也明確地指出:“各種學問並不把它們本身的用途教給我們,如何應用這些學問乃是學問以外的、學問以上的一種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