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很多人躲避思考的理由是“費腦筋”,的確,思考是一件苦差事。但是,天才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天才,就是在於他們能夠勇於完成這個“轉換”過程——變逃避用腦為樂於用腦。
大約100年以前,有個名叫埃米爾·庫埃的法國大夫說了一句話:“當意誌力與想象力發生衝突的時候,最後的贏家一定是想象力。”
每一種思想都有一個結果。任何思想都不可能免費“棲息”在你的頭腦中的。每一種思想都是投入到你生活池塘裏的石子——產生的是真真切切的漣漪,關鍵的就在於自己如何把握。常言道:“機不可失,失不再來。”
在當今這個信息時代,誰都不可能永遠是成功者,誰也不可能永遠失敗。但是,要想緊跟時代的步伐大踏步的向前走,就要具有不同於常人的思維。這樣,雖然你不一定總是在浪尖上,但這樣可以保證走在時代的前列。
一般人的思維方式通常是複製性的,也就是說,以過去遇到的相似問題為基礎。遇到問題的時候,我們就會選擇以經驗為基礎的、最有希望的方法;相比之下,天才的思維方式則是創造性的。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會問:“能有多少種方法看待這個問題?”“怎樣反思這些方法?”“有多少種解決問題的方法?”他們常常能提出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法,而且有些方法是非傳統的,甚至可能是獨特的。
天才們往往善於發現某個他人沒有采用過的新角度。達·芬奇認為,為了獲得有關某個問題的構成知識,首先要學會如何從許多不同的角度重新構建這個問題。他發現自己看待某個問題的第一種角度太偏向於自己看待事物的通常方式,他就會不停地從一個角度轉向另一個角度,重新構建這個問題。他對問題的理解隨著視角的每一次轉換而逐漸加深,最終便抓住了問題的實質。
有很多人躲避思考的理由是“費腦筋”,的確,思考是一件苦差事。但是,天才們之所以能夠成為天才,就是在於他們能夠勇於完成這個“轉換”過程——變逃避用腦為樂於用腦。
愛迪生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家,對人類作出了很多貢獻。在他17歲的時候,就已經以發明二重發報機開始了科學發明生涯。嚐到思維價值的他,從此就在實驗室的牆壁上,貼了一張條幅,上麵是雷洛茲爵士的語錄:“人總是千方百計躲避真正艱苦的思考。”下麵是他自己的一句話:“不下決心艱苦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樂趣。”這種提法耐人尋味,從他的話語中,我們可以知道:一方麵,思考是艱苦的;另一方麵,思考又是“生活的最大樂趣”!也就是說,即便是艱苦也是可以超越的,它可以被超越成“樂”!
愛迪生有一句世人通曉的名言是:“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愛迪生所說的“汗水”,並不是表麵所說的,從事機械工作,而所謂“流汗”其真正的含義就是指不斷地用腦、不斷地思考。愛迪生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勤於思考的意識。他之所以被世人稱為“世界發明大王”,就是在於他的一生之中發明近2000多件,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發明。
成功不是想得來就能得來的,成功的機會在我們的周圍到處都有,但要由敏銳的眼光和頭腦來發現。
新澤西的紐瓦克有一位善於觀察的理發師,他覺得理發的剪刀有待改進,便發明了理發推子,由此發了大財;緬因州有位男子不得不幫助臥病在床的妻子洗衣服,他感到傳統的洗衣方法既耗費時間,又消耗體力,便發明了洗衣機,這樣他也成了富翁;有一位先生受盡牙痛之苦,心想應該有一種方法把牙塞上來止痛,便發明了黃金塞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