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實上,這也在暗示我們父母,隻有耐心的觀察、真誠的接受寶寶的這一自然天性,才是為人父母培養寶寶最應該做到的。
童童4歲的時候,越來越迷上了彈鋼琴。
童童媽去幼兒園接她時,班主任老師總會對她說:“這段時間,童童來了幼兒園幾乎什麼都不做,整天都待在琴房練琴。”
有一次,童童媽去幼兒園接她,都已經放學好久了,童童還要拉著媽媽的手,邊說“媽媽,我要彈鋼琴”,邊往二樓琴房走去。那段時間,母女兩個常常是天黑透了才回家。
即便如此,回到家了,童童的學琴興致還是很高。因為家裏當時沒有鋼琴,所以童童就把老師的教科書借回家,把家裏的暖氣片當鋼琴,有模有樣地擺上樂譜,邊彈邊唱,有時候一彈就是半個鍾頭。
之後,童童的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將近2個月。看來,童童真的喜歡上音樂了!
看過童童的可愛之舉,你會作何感想呢?也許,有的父母會說既然寶寶這麼愛音樂,那麼何不給她報個樂器班什麼的。的確,正如多數父母所想的一樣,童童媽覺得女兒是有音樂天賦的,於是,花了大價錢給她添置了一台鋼琴不說,而且還費了不少周折找了一位鋼琴名師來指點。可是,這股新鮮勁兒沒有持續幾天,童童就不再像以前那樣鍾情於彈琴了,有時候還會滿腹牢騷地說:“怎麼又要學琴,煩不煩啊,我不喜歡鋼琴。”看到眼前這一幕,就連絞盡腦汁一切為了寶寶的童童媽媽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了。
但值得注意的是,寶寶喜愛音樂,並不代表父母在沒有和寶寶商量的情況下,就我行我素地強迫寶寶去學習某種樂器,要知道,學習音樂和學習其他任何知識一樣,如果父母一味地強迫,隻會讓寶寶失去最初的熱情和興趣,甚至還會因此而產生抵觸情緒。
其實,麵對寶寶的音樂敏感期,父母不妨試著換一種思路,或許到那時情況就會截然相反了。你可以想即使寶寶成不了音樂家,但是這段親近音樂、感知音樂的經曆也同樣會使寶寶對音樂產生良好的樂感和鑒賞能力,而音樂原本就如寶寶天真的兒語,使人變得純真而愉悅,對於寶寶的整個人生來說,這難道不是一件頗為寶貴的財富嗎?
6.情感表達的敏感期:不要在無意中毀了我的情商小孩進入了情感表達的敏感期,對於情感,他們已經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當父母在外地出差沒有時間陪伴他們的時候,當父母工作繁忙沒有按時去幼兒園接送他們的時候,當父母疏於溝通沒有及時理解他們行為以及情緒的時候,他們往往會表現出哭鬧、傷心的一麵,因為父母的這些做法在他們的頭腦裏已經形成這樣一個訊息:爸爸媽媽不再愛我了,爸爸媽媽不再喜歡我了。其實,並非父母不愛寶寶了,隻是父母沒有了解寶寶的“心事”,寶寶誤讀了父母的“反饋”。隻有當父母回歸寶寶的真實生活時,才能真正走入寶寶的內心世界。
如果我們細心觀察,就會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在寶寶3歲之前,當父母與寶寶分離時,他們必定會哭鬧,不過此時的哭鬧中所含的惰感因素並不是很多,因為此時的寶寶尚不具備理性思維的能力。也許,就在前一個小時,麵對外出的父母,寶寶還認為父母是消失了;然而,到了下一小時,麵對又回來的父母,寶寶很可能就會以為父母又突然出現了。事實上,寶寶的這種因為分離而表現出的哭泣反應隻是因缺少安全感而自然流露出的一種情緒反應。
但是,當寶寶4歲以後,他們已經喜歡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周圍世界,喜歡用自己的頭腦思考問題,與此同時,他們也具有了豐富的情感,並且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情感的方式。在這種時候,如果父母疏於陪伴寶寶,疏於觀察寶寶的行為,他們就會傷心、哭泣,因為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他們覺得這是父母不愛他們的表現。然而,哭過之後,寶寶還會把這些事放在心上,久而久之,寶寶的“心事”也就產生了。
因此,當父母麵對纏人、愛哭鼻子、在意別人是否愛他的寶寶時,大人們的情緒不要敏感,也不要用大道理去批評,當然,更不能無視寶寶的感情。學會接納寶寶的感情,滿足寶寶的情感需求,和寶寶增加交流的時間,寶寶的心自然會敞開。其實這個時候的寶寶,隻是通過外在形式上的“退縮”去獲取更多的關注和愛,因為此時的他們正在為下一階段要麵對的外麵世界而積蓄能量。
“粘人”寶寶,請爸爸媽媽不要煩
現代社會,很多職場爸媽都有過這樣的體驗,每天早晨離開寶寶去上班幾乎成了一道“坎”,每一次的離開都意味著寶寶的一場哭鬧。有些父母麵對寶寶往往不知所措,有些父母把“粘人”寶寶看做是缺點,因為他們是那麼迫不及待地想要培養寶寶的獨立能力,恨不得寶寶一下子就能“學會”自己單獨做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