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音樂的敏感期:不要磨滅了我的音樂天賦
英國一位心理學家曾經說過:從寶寶出生的那一刻起,他們就已經才華橫溢了。也就是說,我們每個人就具備與生俱來的才能,這就是我們日後學習的願望和學習的能力。當寶寶發現不同的樂器發出的聲音會創造出一種叫“音樂”的東西時,他們便進入了音樂的敏感期。
在音樂的敏感期,寶寶會用音樂的方式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生命感受:
3個月的我,最喜歡媽媽抱著我,輕輕哼歌給我聽。當媽媽不理我的時候,我就放聲大哭,如果媽媽隻是很煩躁地抱著我走來走去,遺忘了給我唱“小兔子乖乖,把門開開……”這個程序,我就會哭得更厲害。
我6個月大了,不知怎麼的,爸爸突然碰了我的玩具電子琴,這動聽的旋律就像媽媽抱著我時哼唱的歌,我不哭了,爸爸也鬆了一口氣。
快兩歲的我對音樂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尤其喜歡學大人唱歌。外婆教我《世上隻有媽媽好》,我輕而易舉地會唱:“世上隻有媽媽好,有媽的寶寶像塊寶。”
我已經4歲了,能完整地唱一首歌了——《小鴨子》,身子也會隨著韻律扭來轉去……
讓我們梳理不同年齡段的寶寶對音樂的感受、認知與發展的軌跡時,便會發現這樣一個規律:
兩歲的幼兒能夠把握節奏;3~4歲的,寶寶開始對簡單而重複的旋律感興趣;5~6歲以後,寶寶開始選擇自己喜歡的音樂,而且能夠自發地用動作表達出來;6~8歲時,寶寶已經能夠深深地沉浸在音樂中了。
很顯然,在寶寶的成長過程上,他們不僅僅是用聽覺在感覺音樂,還在用整個身體的肌肉和心靈去感覺音樂,而隻有身心兩方麵真正投入到音樂中時,寶寶對音樂的感受與理解才是真實的、生動的,同時,由此產生的動作也才是充滿生命的,而這一切皆源於寶寶對音樂的渴求。因此,針對不同年齡段的寶寶的特點,對其施以不同的音樂教育,才是父母最需上好的一門必修課。
寶寶要當演奏家,音樂天性是與生俱來的
寶寶的音樂天性是與生俱來的,雖說不是所有的寶寶都能成為像莫紮特那樣的大師,但是寶寶的這種與生俱來的對音樂的熱情必定會伴隨他們一生。當音樂響起的時候,寶寶的身體會自然產生一種反應,他們會用音樂的方式展示自己與眾不同的生命感覺。而且伴隨著寶寶成長的各種能發出聲響的樂器,不僅能給寶寶帶來快樂,同時,也為父母傳遞著這樣一個信息,那就是寶寶的音樂敏感期來了,當然,這也是在提醒父母要懂得保護寶寶的音樂興趣,關注寶寶的藝術天賦。
爸爸送給童童一個漂亮的小鼓,鼓槌也是小的,放在童童的小手裏剛剛好。
剛開始,童童不知道怎麼玩,看到爸爸握著她捏著鼓槌的小手敲啊敲,童童也樂開了花。
不久,童童就甩開了爸爸的手,自己抓起鼓槌朝著小鼓亂敲,準了,就會發出“咚咚咚”的響聲;有時敲偏了,就會發出“咯咋”的響聲,雖然聲音怪怪的,但是童童總是越敲越興奮,越敲越笑得開心。
可是,每當童童敲到鼓身上,發出怪怪的音樂時,童童媽媽總會忍不住抬起她的小手幫她糾正,還一個勁兒地說:“你這個小搗蛋,別胡鬧了。”但是,正玩在勁頭上的童童還以為媽媽要奪走她的“寶貝”,一臉不悅的表情,著急了,還會不停地嚷嚷,非要自己玩,別人誰都不許碰。
一次,一家人坐在沙發上看文藝節目,剛好看到電視裏有人勁歌熱舞,這時童童不由自主地跟著節拍扭起了她那肥肥的小屁屁,逗得爸爸拿著手機在一旁拍了半天,還邊拍邊笑,而童童也很快就沉浸在自己的舞台表演裏。
“我是小小演奏家,為什麼大人總說我是個小搗蛋?”當寶寶處於音樂敏感期的時候,作為父母的你,是不是也會給寶寶留下這種印象呢?愛因斯坦曾經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理論也表明,人的興趣是認識和從事活動的巨大動力。實際上,寶寶隻有對音樂有了興趣,學起來才會積極主動,情緒愉快,才會更加富有想象力、主動性以及創造性,因此,作為父母一定要注重把音樂同幼兒的生活、玩耍融為一體,讓他們在唱唱、跳跳、玩玩的生活中直接地、親身地體驗音樂、感知音樂,進而不斷地激發寶寶學習音樂的興趣。
當寶寶愛上音樂,請讓寶寶說了算
寶寶的音樂敏感期大多出現在4歲左右。在這個敏感期,寶寶很喜歡親近音樂,等待或尋找特別的音樂環境,實際上,這個具有藝術天性的群體正在用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感受,用自己特有的藝術方式和思維方式表達他們對眼中世界的真實感受,毫無疑問,這對發展他們潛在的音樂天賦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