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管理總論(4)(1 / 3)

2.2.2 較七計——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1.未戰先算——五算

孫子認為戰爭是有規律的,規律是可知的,但是需要我們去掌握。掌握客觀規律,首要的是了解我方的實力與不足,真實地、客觀地看待自己。因此,未戰先算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能的。它可以提高自覺性和計劃性,避免盲目性和妄動性。同時,未戰先算還應包含數量分析的要求。孫子是重視數量的,他要求把彼己的情況盡可能轉化為可計量的數,這是定計、用計的常法。枟形篇枠中指出:“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數,四曰稱,五曰勝;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數,數生稱,稱生勝。”算的結果是:“吾以此知勝負矣!”

他的結論是:“多算勝,少算不勝,而況無算乎?”

(1)度:原指度量一國的耕地麵積。在那個時期,反映一個國家競爭實力的最主要指標是該國一段時期內可以生產的糧食總量,而這是由這個國家所擁有的耕地麵積決定的。實際上,未戰先算首要的是要明確什麼是決定成敗的關鍵要素,算要算在關鍵處。抓住了關鍵要素,也就真實地掌握了自己的實力。

(2)量:指人力、物力、國庫的存銀。量,原指三個方麵的計量,即①計算一個國家可以參戰的人力資源的總量(15歲以上、50歲以下的男丁總數就是戰時可以動員的人力總量);②計算戰時可以動員起來的物質資源總量,包括糧食的庫存總量等等;③計算國庫中可以用來支持戰事的資金總量。實際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資源總量,包括人、財、物等方方麵麵,然後找到一種計量的方式,得到量化的結果。

(3)數:虛實之數。數,原指要分清在“度”與“量”的過程中得到的有關我方實力的數據的真偽,不能被虛假的情報和數字混淆了視聽。在戰爭中辨別真偽情報是至關重要的,但是在戰爭中善於使用真偽情報,迷惑敵方也是至關重要的。兵法中增兵減灶、減兵增灶的做法不僅被孫子推崇和成功地使用過,而且也是諸葛亮推崇和成功使用過的製勝法寶。正因為他們曾經成功地使用了真偽之術,所以在算計時,首先對自己要客觀,不能誇大其詞;其次,對敵方要實事求是,辨別真偽,以免上當。

(4)稱:即稱量德業和才能。它原指對統治者和將要使用的將才的德業和才能的度量。在五事中提及的“德”也就是這裏所說的德業和才能。統治者、將領的德業和才能是戰爭中非常重要的砝碼,要能夠有辦法稱量出來,可以通過事實檢驗,也可以通過比較得出結論。總而言之,是需要認真地加以算計和權衡的。

(5)勝:勝負之政。勝,原指一個國家的統治者是否是明君,其所作所為是否能得到老百姓的擁護,其執政的方式是不是老百姓所期望的,他采取的是取勝的政體還是注定要失敗的政體。五事中提及的“道”也就是勝負之政。

2.未戰先知

在商戰中想要取得成功,除了要了解自己,還要了解競爭對手的實際狀況。

(1)知彼知己,百戰不殆。枟孫子兵法枠說:“知彼知己,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殆。”這裏用精煉的語言概括了指揮戰爭的規律,突出了了解彼此各方麵情況的極端重要性。

(2)知天知地,勝乃不殆。孫子還強調“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天知地,勝乃不殆”。這裏使用“彼”、“己”、“天”、“地”等來代表主客體之間的關係,強調決策必須建立在對主客觀條件的周密調查和充分估量之上。這是具有普遍意義的。

孫子還說:“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敵之不可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而不知吾卒之不可以擊,勝之半也;知敵之可擊,知吾卒之可以擊,而不知地形之不可以戰,勝之半也。故知兵者,動而不迷,舉而不窮。”所以,他告誡人們說,不了解諸侯列國的戰略意圖,不宜與其結交;不了解山林、險阻、沼澤等地形狀況,不能行軍;不用向導,就不會得地利。

他還強調要善於根據敵人的動態來預測他們的行為:“敵近而靜者,恃其險也;遠而挑戰者,欲人之近也;其所居易者,立業。眾樹動者,來也;眾草多障者,疑也;鳥起者,伏也;鳥集者,虛也;獸駭者,覆也……”這些方方麵麵,如有一樣忽略了,均不能成為百戰不殆的軍隊。

3.校以七計

孫子認為“未戰先算”還要求“校以七計”,必須對敵我雙方進行七個方麵的比較和計算,這七個方麵是:“主孰有道”、“將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眾孰強”、“士卒孰練”、“賞罰孰明”。它們將我們在現代商戰中所說的競爭對手分析以及雙方實力分析落到了實處。

Tip:网页底部有简繁体切换,我们会帮您记住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