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眾妙之門(1 / 2)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注釋】

道可道,非常道:第一個“道”是名詞,指真理、大道,即宇宙的本源和實質。第二個“道”是動詞,指言說、表述。

名可名,非常名:第一個“名”是名詞,指具體事物的名稱,即某一事物區別於其他事物的名稱、特征等。第二個“名”是動詞,稱謂、命名的意思。

徼(jiǎo):邊際、邊界。

玄:深黑色

【譯文】

道是可以講述的,能夠表述的,但是講解出來的都不是那個最根本的、內涵最廣的、最永恒的大道,而是現象的、一時的、片麵的一般見識;大道的名稱是我們能夠給予稱謂的,但是能夠命名的都不是那個最根本的、內涵最廣的、最永恒的大道,而是現象的、一時的、片麵的一般概念。

無名、無概念、無稱謂、無特征、不可辨,是形成天地的本始狀態;有名、有概念、有稱謂、有特征、可區分,是萬物發生、發展、變化的根源。

所以常常從無概念、無稱謂、無特征、不可辨的、無目的、無局限的宏觀角度,來觀察世界和萬物的奧妙;常常從有概念、有稱謂、有特征、可區分、有目的、受局限的微觀角度,來觀察某一特定事物與其他事物的邊際,即萬物的複雜差異和千變萬化。

“無”和“有”,同來自宇宙而名稱不同,但又都是深黑色的,如黑色一般抽象、神秘、悠遠、深不可測。黑而又黑、深而又深、遠而又遠、大而又大,這是洞察其他一切具象具體的奧妙的門徑。

王弼《道德經注》

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形,非其常也。故不可道,不可名也。凡有皆始於無,故未形無名之時,則為萬物之始。及其有形有名之時,則長之、育之、亭之、毒之,為其母也。道以無形無名始成萬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玄之又玄也。

可以言說、可以區分、可以命名的道與名,是針對於具體事物、具有具體形態的,不是抽象、永恒、普遍的。所以真正的大道是不可言說、不可命名的。所有的事物都來源於無,所以沒有形象存在也就無法給任何東西命名的時候,是萬物的初始階段。等到事物有了形象、有了名稱,就生長、發育、自立、成熟,所以說名稱是萬物之母。道以無形無名的狀態開始分化出萬物。萬物自出現到完成都不知道它為什麼會這樣,所以說道是極黑的黑,深遠而不可見。

妙者,微之極也。萬物始於微而後成,始於無而後生。故常無欲空虛,可以觀其始物之妙。徼,歸終也。凡有之為利,必以無為用;欲之所本,適道而後濟。故常有欲,可以觀其終物之徼也。

妙,就是事物最微小的單位。萬物都是由這些極微小的東西構成的,要經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所以沒有欲望、沒有雜念就能觀察到構成物體的微小物質。徼,是事物的歸屬和終點。凡是存在物具備了被使用的物質基礎的,必須由一種非存在物使它與其他事物發生關係從而產生作用。欲望隻有適於道才能得到滿足,或者可以說欲就是道實現自我的一種形式、趨勢。所以常有欲望,可以以它來觀察事物發展終末的形態。

兩者,始與母也。同出者,同出於玄也。異名,所施不可同也。在首則謂之始,在終則謂之母。玄者,冥默無有也,始、母之所出也。不可得而名,故不可言同名曰玄。而言同謂之玄者,取於不可得而謂之然也。謂之然,則不可以定乎一玄而已。若定乎一玄,則是名則失之遠矣。故曰玄之又玄也。眾妙皆從而出,故曰眾妙之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