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悲傷是完結悲劇的力量(5)(1 / 3)

虧500萬元的站了起來,虧200萬元的卻垮了下去。虧500萬元的認為“我這輩子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虧200萬元的卻說“我這輩子已經徹底垮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我這輩子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45歲的華先生說。

“我這輩子已經徹底垮了。”35歲的羅女士如是說。

看上去,他們兩個一個天上一個地下。華先生是上海一名小有名氣的書商,現在每年出書200~300種,年收入數百萬元。羅女士現在欠債近百萬元,幾個債主一直在找她,而她躲在一個情人家裏不敢出門。

但是,他們有過類似的經曆。

10年前,華先生是上海一所名校最年輕的副教授之一,是學院裏公認的學術天才,但他毅然下海,貸款2000萬元做“大生意”。生意賠了,他欠下了近500萬元的債務。這一悶棍敲醒了他,他不再做“大生意”的夢,轉來做出書這種適合他的小生意。經過6年的奮鬥後,4年前,他終於還清了500萬元的債務和利息。

5年前,羅女士還是廣州一個小企業主,擁有豪宅、名車和一家小型的加工廠,但因為輕信於人,在一筆生意上虧了200多萬元。將豪宅、名車和加工廠全部變現抵債後,她仍然有近100萬元的債務。無奈之下,她開始過起東躲西藏的生活,一直到今天。

虧500萬元的站了起來,虧200萬元的卻垮了下去。虧500萬元的認為“我這輩子沒有遇到過什麼挫折”,虧200萬元的卻說“我這輩子已經徹底垮了”。這到底是為什麼?

對此,國內知名心理學家許金聲教授分析說:“這是因為他們有不同的挫折商,挫折商高的華先生超越了挫折,而挫折商低的羅女士被挫折吞噬了。”

挫折商的英文簡稱是AQ(Adversity Quotient),是美國職業培訓大師保羅·斯托茨提出的概念。

之前,人們已熟悉了智商(IQ)和情商(EQ)兩個概念,它們成了衡量人的素質的重要指標。1997年,斯托茨在《挫折商:變挫折為機會》一書中首次提出了挫折商。簡而言之,挫折商就是一個人化解並超越挫折的能力。2000年,斯托茨又出版了《工作中的挫折商》一書,從此以後,AQ成了職場培訓中的重要概念。

“迄今為止,AQ主要是職場培訓中的概念。”許金聲說,“不過,AQ不隻是衡量一個人超越工作挫折的能力,它還是衡量一個人超越任何挫折的能力。同樣的打擊,AQ高的人產生的挫折感低,甚至是零,而AQ低的人就會產生強烈的挫折感,甚至會因為一件小事而產生天塌下來的感覺。”

研究也證實了這一點。美國SBC電信公司的銷售數據表明,高AQ員工的銷售額比低AQ員工的高出141%。其他研究也發現,高AQ員工的生產能力、創造力和溝通能力,也顯著好於低AQ員工。並且,高AQ的病人在手術後恢複得也遠比低AQ的病人快。

“高AQ者和低AQ者的差別首先在於,麵對挫折時的第一反應。低AQ者一遇到挫折容易產生‘天塌下來了’的感覺,而高AQ者卻會因為遇到挑戰而興奮。”許金聲說,“其次,這兩種人的心理機製也截然相反。低AQ者是應付機製,他會用種種消極的心理防禦機製逃過挫折;而高AQ者是應戰機製,挫折會激發他調動自己的種種資源和能量,最終化解並超越挫折。”

按照斯托茨的理論,可以從四個方麵考察一個人的AQ:控製(Control)、歸因(Ownership)、延伸(Reach)和忍耐(Endurance)。由此,斯托茨又將AQ的得分稱為CORE。

┣ 衡量AQ的指標一:控製

所謂控製,即你在多大程度上能控製局勢。斯托茨認為,我們的控製能力來自我們的控製感:“我感覺到我在控製局勢。”高AQ者的控製感高,低AQ者的控製感低。

即便麵臨重大的挫折,高控製感的人仍然相信自己能控製局勢。當別人都以為“大勢已去”的時候,高控製感的人總能透過種種消極因素看到積極的、自己可以做主的地方而決不言放棄。但控製感低的人在掌握著很多資源的時候,就很容易覺得“大勢已去”了。

北京大學有一名教授,當學生們和他打招呼的時候,他會高抬起頭不作任何回應,“高傲”地擦肩而過。知道了他這個習慣後,絕大多數學生都不再主動和這位老師打招呼。

然而,一個女學生就不這麼做。一開始,她打招呼後,教授一樣會抬抬頭,“高傲”地擦肩而過。但這位女學生並不放棄,個子矮小的她會轉過身來,小跑幾步,堵在這位教授的前麵高喊一聲:“××老師,你好!”

這樣打了幾次招呼後,以後隻要一看到這位女學生,這名教授就會主動打招呼:“××,你好!”

這是一種控製感的較量。一般的學生認為,是教授在控製局麵。所以,當教授不理自己時,這種小小的挫折感擊倒了絕大多數學生。但這名女學生不同,她相信自己和教授一樣可以控製局麵,她認為教授“古怪”的行為背後一定有一個可以理解的特殊原因。暫時,她不知道這個原因是什麼,但她深信沒有人真的天生就是這麼古怪不講情理的,隻要自己堅持,她就可以控製這個局麵,而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