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0章 隻有在人群中,才能認識自己(1)(3 / 3)

妙妙漂亮可愛,其他人喜歡它,劉濤也一樣喜歡它,這或許是出於天性,畢竟人皆愛美。

但是,這是一般的情感。而像虎子,盡管又難看又髒,但因為劉濤和它產生了認同感,於是對虎子的情感一下子遠遠超出了妙妙。

甚至,劉濤對太太的選擇也是同樣的道理。可能,他就是要選擇一個和媽媽有點像的女人,她一樣會愛美忌醜。愛上並選擇這樣的女人做自己最親密的配偶,也是因為劉濤渴望在這個像媽媽的女人身上,彌補自己童年的缺憾。

但反過來講,劉濤的這種心理過程,和太太沒有關係。因為,這是一種心靈的刻舟求劍。劉濤是在和媽媽的關係中受到了傷害,但他不去那裏尋找答案,卻到和太太的關係中尋找補償,這是對太太的一種不公正。這種刻舟求劍,注定難以實現。

不過,我們的生命中有太多刻舟求劍的事情。並且,成年的關係中,和童年的關係模式越像,我們的情感就會被激發得越厲害,而我們也就越有機會弄清楚自己。因為這時的情感被激發得特別厲害,與我們童年受傷時的感受,就非常接近了。

這個時候,我們要提醒一下:你又回到過去了。

譬如,假若劉濤這樣提醒自己一下,他會懂得,看到虎子時,他的那種同情感其實就是他的“內在的小孩”向外的投射。不是虎子渴望得到那種同情,而是他的“內在的小孩”渴望得到同情。

假若在那次衝突中,劉濤能這樣提醒自己一下,他會懂得,他對太太的那種憤怒其實就是對媽媽的憤怒,而他對妙妙的嫉妒和憤怒其實就是對弟弟的嫉妒和憤怒。

假若他能做到這一點,那麼這次衝突以及這個複雜的關係,就成了他心靈成長的重要兵器。借由現在這個複雜的關係模式,他可以清楚地理解自己童年時的複雜的關係模式。這樣一來,他的情感被觸動的那一刻,也是可以修複自己的最佳時機。

┣ 我們很容易把成長的責任推到親人身上

在心理治療中,一旦來訪者將心理醫生視為自己童年時關係模式中的重要人物,他的強烈情緒也會被喚起。這個時候,無論采訪者是悲傷、內疚、憤怒還是仇恨,心理醫生都會明白這是怎麼回事。於是,心理醫生隻會給予來訪者愛與寬容,而不是像他童年時的重要人物一樣回以他傷害。這樣一來,來訪者的心結被化解,而治療效果就產生了。

換過來說,假若劉太能理解丈夫為什麼那麼寵虎子,並跟著丈夫一起寵,但同時也一如既往地寵妙妙。那麼,劉太就是最好的心理醫生,劉濤的心結就會得到極大的化解。

不過,除了心理醫生,我們不能指望別人為自己的情緒負責,而劉濤則不能指望太太為自己的情緒負責。這個時候,假若你渴望理解自己改變自己,那麼重要的不是抱怨別人希望別人為自己改變,而是反省自己,“我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我把他當成了誰?”“這和我以前有什麼相像的地方?”

通過這些反省,一個重要的親密關係就會成為最好的鏡子,幫助我們看清自己,並最終走向改變。

具體到劉濤身上,他借由這次反省,明白了自己很多事情,他開始懂得,他以前是渴望太太能按照他的願望發生改變,那樣他會很舒服。但是,他指望太太改變,那就是把自己成長的責任放到了太太身上,而結果會讓太太感到有壓力,並且太太一定會抵製他的要求,因為她不能為他負責,她隻能為自己負責。

反過來,劉太也有類似的要求。這個親密關係也一樣喚起了她內心深處的一些聲音,她也渴望丈夫能按照她的設想去改變,那樣她也會很舒服。但劉濤拒絕這麼做,因為他也一樣不能為她的成長負責。

這是一個普遍的心理學道理。重要的親密關係是我們生命中的拯救者,遇到一個真心愛自己的人,那是生命中最有價值的事情。

不過,我們許多人都沒有從這種親密關係中獲救。相反,我們很容易毀掉親密關係,甚至還彼此仇恨。並且,越親密,就越仇恨。

之所以淪為這種局麵,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把自己成長的責任放到了對方身上。以前,在原生家庭沒有得到的,現在希望從配偶身上得到,但這給了配偶太大的壓力,並幾乎清一色地會被配偶所拒絕。於是,我們的生命就隻是在簡單地重複,童年的痛苦到了成年又重演了一遍,而改變卻未發生。

┣ 每一次迷戀都是認清自己的最佳時機

26歲的阿永寫信說,他和女友相愛3年了,每次發生矛盾,女友都會不理他,他打電話,發短信,寫電子郵件,她都隻是沉默,而拒絕進行任何回應。這時候,他就會非常痛苦,因為他“最怕沉默”,於是每次都是他主動認錯。隻有當他認錯後,她才會繼續和他說話。

對此,阿永感到痛苦至極,他在信中寫道:“我小心翼翼,生怕犯一點兒小錯就徹底失去她,所以每次都是我忍不住要認錯。我渴望女友能改變這種方式,不要總用沉默對待我,那樣我太痛苦了。”

這也是一種刻舟求劍。女友小小的沉默,就給他帶來那麼大的痛苦,那隻是因為他童年時被媽媽傷害得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