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隻有在人群中,才能認識自己(3)(1 / 3)

“股神”巴菲特說,他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最關鍵的教誨來自於他的父親,父親一再對他強調說“尊重自己的感覺”。股市風雲變幻的時候他的心也會被攪動,但這個時候若跟隨別人如專家的意見,首先可能是像第一個實驗中的蟑螂一樣在隨大流,尋找一種虛假的歸屬感,其次可能將自己置於第二個實驗的境地了,因專家太多的時候其實很像是被斬掉了頭顱的魚,他們自己都不知道要去向何方。

所以,你隻能跟隨自己的聲音。

這其實是一個要求很高的前提,尤其在我們國家,因為我們的大環境和小環境都強調服從與孝順,我們總是被教導聽別人的話,而不是尊重自己的感覺。

聽別人的話,會導致一個困境。到底聽誰的?畢竟在任何一件事情上,都會有無數種別人的聲音。

那就聽最堅定的聲音?

這的確是一個常見的選擇。

對偏執所營造的虛幻的支撐感之需求,並非隻是存在於普通人,或所謂意誌不堅定者的故事上。任何人,一旦將某一外在事物視為教條,並不折不扣地遵從它,都可能會將自己置於盲從的境地。

一位朋友開公司,獲得了風險投資的青睞。但最近,風投卻決定要停止繼續投資。

為什麼會走到這一地步呢?我這位朋友非常仔細地將各種原因列出來,結果令人啼笑皆非地看到,一個很荒唐的原因反而可能是最重要的。

在風投界乃至管理界都流傳一個說法,卓越的CEO 常常是最孩子氣的。

什麼叫孩子氣?

就是蠻不講理,不溝通,將自己的意誌強加在別人頭上,如有不從就大喊大叫乃至威脅。

以前,他是這樣的。譬如開董事會時,一般的CEO 對風投是畢恭畢敬的,但他不同,他常常對他們說:“閉嘴!你們什麼都不懂!”

他還常發出威脅說,你們如果不喜歡就滾開。

看起來,這會帶來一些矛盾,但他分明發現,風投的人喜歡他這樣,他們將此視為意誌堅定有決斷力。

後來,他的性情發生了改變。他開始向內探尋自己,隨著對自己的了解越來越深,他的脾氣變得越來越溫和,雖然他意誌仍然堅定,但他開始聆聽,開始溝通,而以前他隻是發號施令。

他發現,他的改變令風投驚慌,他們曾委婉地質疑過他,問他是不是還像以前那麼熱愛他的事業。

隨著他變得越來越平和,身上的那種瘋狂勁越來越少,風投一方變得越來越慌,對他的指責也越來越多。

以前,他像那條被斬掉頭顱的魚,但那孩子氣的瘋狂被風投視為堅定。其實,是風投一方自己的意誌不夠堅定,而自己的心在向外尋求支撐時,被他的孩子氣給迷惑了。

現在,他自己覺得意誌力比以前更為堅定,因為這是由心底發出的。同時他也不再願意做別人虛假的支撐者,於是風投一方一下子失去了依靠,他們因而慌亂了。

這個故事很有意思,在我看來,風投一方可能犯了兩個錯誤:

第一,他們將自己淪落為第二個實驗中的群魚。

第二,他們將“最好的CEO 是孩子氣的”這一條法則當成了絕對法則。

關於第二個錯誤,我曾有一個領悟——“任何按照模式來思考的人最多隻是第二流的”。如果真如我那位朋友所說,風投一方信奉“最好的CEO 是孩子氣的”,那麼他們就可能是將這條法則給絕對化了。

真正的思考都可能是麻煩而累人的,如果能有一些簡單的法則可以依靠該有多好。

問題是,這不可靠。

若要尋找真正的支撐,我們必須回到自己的內在,必須回到自己的心。

假若風投一方能用心去感受我那位CEO 朋友,他們勢必會發現,他的平和中透露著堅定,這種溫和的堅定讓自己更有踏實感,而之前對他的瘋狂風格的依賴,總是伴隨著猶豫不決。

畢竟,你真的會信賴一個瘋子嗎?

心外無物,心外無法。我們必須回到自己的內心中,學習聆聽內心,向內心深處尋求答案。

不過,當這樣說時,我也未免是絕對化了。

你到底該信任什麼呢?

心靈成長書吧:

《中國文化的深層結構》

“仁者,人也。”

孔子這句話,在台灣學者孫隆基看來,即中國文化對“人”的定義。

仁,左邊是“人”字旁,右邊是“二”,這形象地表達出孫隆基的基本觀點:中國文化中,“一個人”隻能在“兩個人”的關係中才存在。

這頗有哲學意味,西方哲學也不斷呈現類似的觀點:你存在,所以我存在。

現代心理學則稱:媽媽是嬰兒的第一麵鏡子,嬰兒從媽媽這麵鏡子中確認自己的存在。

我最愛的波斯詩人魯米也說:我們是鏡子,也是鏡中的容顏。

如此看來,中國文化的這個定義也蠻有普世價值。

但仔細解讀起來,味道就有了很大差異。

你存在,所以我存在。其中的“你”,在心理學的解讀中是媽媽,而在哲學的解讀中,是上帝,是神。

猶太哲學家馬丁·布伯說,關係有兩種,一種是彼此利用的“我與它”,另一種是放下所有期待後而可能發生的“我與你”。為了方便理解,我經常說,這是我的本真與你的本真相遇而產生的關係,而新人本主義心理學給這個說法一個非常拗口的學術詞彙——主體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