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的今天,幾乎所有的政治家、思想家、企業家、作家都在關注和研究全球化。這一顯見的世界趨勢既推動了人類現代文明,特別是管理科學和企業經驗的共享,也凸現出國家、民族、地區之間不同文明的差異、分歧和衝突。在此文化背景中,本土文化的價值被重新評估,於是國學思想文化重新得到認同和發展。
1997年由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委組織第58次香山會議,研討“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科學前沿發展”課題,會後與會專家學者發表《中國傳統文化在21世紀科技前沿探索中可以作出重大貢獻》的呼籲書,之後,國學思想文化逐漸熱起來。
1999年,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了第一部國學學術著作《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科學技術》。
2001年,教育部提出自然國學、新國學理論等學科,進入大專院校和科研機構。
2002年9月開始,山東濟南大明湖路小學生們每周多了一節課--國學。該學校把國學編為12冊教材,對各年級學生循序漸進地進行中國傳統文化教育。每天的早自習和課前五分鍾,校園內便會回蕩朗朗的國學誦讀聲。
2003年12月9日,百位博導呼籲年輕一代從中國傳統文化中吸取營養,要求年輕一代品德兼優,適應時代發展。
2004年底,《讀書與中國文化的複興》一文引發了兒童讀經大討論。自1998年以來,在一些社會機構和人士組織推動下,北京、湖南、山東、安徽等省市,越來越多的兒童參加誦讀傳統文化經典活動。至今,中國內地至少有100多個城市的800萬孩子加入“讀經”行列。
2005年9月28日,在孔子誕辰2556周年之際,全球首次聯合祭孔活動在世界各地孔廟同時展開。在孔子的故鄉曲阜,以及北京、上海、台北、日本、韓國的一些城市都舉行了祭孔子儀式。
2005年11月19日,北大哲學係“乾元國學教室”正式開課。40多位來自企業界、銀行界的成功人士開始為期一年的國學精粹學習,課程包括《四書》、《道德經》、《莊子》、《周易》等。此外,在廣州、上海、沈陽等地,“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精粹講壇”、“古文鑒賞”等類似講座,已逐漸形成一股熱潮。
2006年4~5月,由國學網、中國人民大學主辦,百度網絡、中國台灣網進行平台支持的“我心目中的國學大師評選”活動,引起了網民關注,此次評選中得票率最高的十位大師是王國維、錢鍾書、胡適、梁啟超、魯迅、蔡元培、章太炎、陳寅恪、郭沫若、馮友蘭。
2006年5月,《經濟世界》雜誌發表署名嶽占仁的文章《國學管理值得期待嗎》,探討國學與管理的關係,指出“要用現代知識係統給國學一個適當的關照和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