屁民妄議朝政,這在曆朝曆代都是忌諱的事。
輕則斬首,重則株連。
這在曆史上已經見怪不怪了,隔牆有耳,更何況現在隔牆的是當今皇上,這簡直就是打著燈籠上茅廁,找死。
朱元璋心底雖然已起殺機,但他卻不動聲色,仍舊側耳傾聽。
因為現在是竊聽,對麵牢房裏並不知道他就在旁邊,所以壓根不會有任何心理戒備,會說出自己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這就是竊聽的好處,讓竊聽之人有一種能夠聽到他人真實內心想法的快感。
特別是對於朱元璋而言。
他貴為當今的聖上,想要聽到真實的聲音是越來越難了。
所以,朱元璋倒是很想聽一聽太子對封王戍邊這事是怎麼想的,聽一聽這個叫做楊炎的狂妄之徒是怎麼給太子灌迷魂湯的。
封王戍邊是朱元璋今年剛剛施行的政策。
在剛剛提出這個政策的時候,就引來了朝廷中不少大臣的反對。
“漢高祖劉邦大行分封,其結果成了七國之亂,唐皇李隆基遍設藩王,其結果引起了安史之亂,自漢唐以降,諸王之亂不絕於耳,萬望皇上三思啊!”
不少臣工提出了反對意見。
特別是監察院那幫禦史言官們。
就像楊炎剛剛說的,既然曆史上出現了那麼多的藩王之亂,為什麼朱元璋還是要堅決的施行封王戍邊之策呢?
太子作為大明朝的繼承者,朱元璋當然極想聽一聽他內心的真實想法……
……
隻聽牆那邊的朱標思慮片刻,道:“先生這個問題問得好,說實話,對於這個問題,我也有認真思考過。”
“依我之拙見,當今聖上之所以堅決封王戍邊,並非如朝中某些大臣所言那樣,沒有以史為鑒,一意孤行,相反的,他是總結西周以來的曆朝曆代的統治經驗,並進行了改良,施行漢唐郡縣製與元朝分封製相結合的統治體製,即設立官府管理百姓,分封藩王拱衛朝廷。”
“大明建立三年,看似穩固,實則朝內百廢待興,朝外危機四伏,元勢力雖已退回嶺北行省,但仍很活躍,時常南下侵擾,對大明構成嚴重威脅。”
“皇上采取封王戍邊之策,實則是效仿了春秋戰國諸雄侵奪夷狄土地,尊崇周室天子的做法,如此一來,北方的北元、瓦剌、韃靼、女真等遊牧民族不僅不能染指中原,反而要時刻麵對來自諸王侵奪牧場領地的威脅。”
“此外,皇上分給各地藩王一部分的軍權,並沒有給幹涉政務的治權,這樣一來,藩王大局上根本無法對中央集權造成損害,除非藩王們聯合起兵造反!但分地為王本身就對他們之間的關係造成了相互製衡的局麵,沒有哪一方勢力會突然崛起。”
“實際上,這樣的分封政策也表明,皇上其實很清楚封王的隱患,他已經在盡量避免曆史上那些諸王之亂的風險。”
“所以皇上在權衡利弊之下,最終還是決定采取封王戍邊之策。”
朱標話講完,楊炎不禁為他輕輕鼓起了掌,讚歎道:
“好,說得好,黃公子好學識!”
楊炎喜歡和黃子順交談,可不僅僅是因為黃子順能給他搞來好酒好菜,讓他在獄中不至於受苦,更因為黃子順本身是一個教養極好的人,雖然身為勳貴之後,卻毫無勳貴的驕橫之氣,學問功底頗為深厚,溫文儒雅,更難得的是,即便如此,仍舊虛心好學。
對於朱元璋封王戍邊之策,朝中多是反對的意見,而他卻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能夠理解朱元璋看似一意孤行的做法。
殊為難得。
楊炎對黃子順讚賞有加,而牆那頭的朱元璋自然更是了不得,原本陰沉著的臉直接一百八十度大轉變,一個標準的老父親式的欣慰夾雜著驕傲的笑容在臉上綻放。
朱標是他的驕傲。
但是他沒有想到,在朝野群臣都反對他的時候,朱標竟然能夠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
如果不是隔著一堵牆,朱元璋真想在朱標麵前豎起大拇指,大讚一聲:
“好標兒!”
而牆那邊的牢房裏,麵對楊炎的誇讚,朱標仍舊能謙虛的道:“楊先生過獎了。”
楊炎點了點頭,道:“不過有一點,你還沒有說到。”
聽楊炎這麼一說,朱元璋也來了興趣,剛剛太子的分析深得他的心,他倒是想要聽一聽這被太子尊稱為先生的楊炎到底是怎麼說的。
那頭的朱標也是拱手道:“請先生賜教。”
楊炎道:“封王戍邊,除了應付當前複雜的內外形勢以外,當今聖上其實還在布局一盤很大的局。”
“很大的局?”
楊炎點了點頭,道:“不錯,我不知道你對大明的堪輿圖是否了解?”
“嗯。”
朱標點了點頭,作為當朝太子,他如何會對大明的堪輿圖不了解?
“那你想想,皇上這一次一共分封了四位藩王,秦王就藩陝西西安,晉王就藩山西太原,燕王就藩北平,齊王就藩青州,這些封地是如何排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