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養朱!
這個詞可不好聽啊!
但是這個不好聽的詞,卻如九天落雷一般砸在朱元璋的頭頂,讓他腦袋嗡嗡作響。
在楊炎說,他的封王戍邊之策會消耗大明國運的時候,朱元璋心中是震怒的,臉上雖然沒有太大動靜,實則已經起了殺機。
毛驤說要過去宰了楊炎,朱元璋叫停了。
他到底還是好奇,楊炎究竟會怎麼說。
隻是沒有想到,在聽完楊炎的話後,他竟是說不出一句話來。
天下養朱。
這個詞不斷的刺激著他的神經。
真的會這樣嗎?
他暫時還不能確定,這些都是楊炎的推理,但是他找不出任何反駁的理由。
然而……
事實也是如此。
曆史上的大明,的的確確受困於天下養朱這個難題。
如果說大明前期皇室宗親得到總人口數還不算多,歲祿錢糧通過朝廷擠擠也還能拿出來,那麼大明中後期供養龐大皇室宗室群體的重擔,就是幾乎壓垮了朝廷乃至地方。
大明中後期的宗藩歲祿由中央和地方財政共同承擔,但宗藩的屬員,也就是那些和皇家血緣關係已沒那麼親近的宗室疏族,其歲祿,包括其官吏、仆役,都由地方政府全權負責。
萬曆年間,在籍宗室人口超過十萬,見存人口超過六萬。
崇禎年間,在籍宗室人口多達三十三萬,見存人口高達二十二萬。
歲祿開銷之大,可想而知。
且在宗室子弟越來越多的同時,因為天災人禍以及內外的因素,大明掌控的土地,以及人口,卻在大量減少。
至弘曆年間,國家土地較洪武年間減少超四成,人口銳減亦近半。
更少的人口和更少的財政收入,供養更多的宗室子弟。
一些曆史數據,直觀地展現了當時的困境。
嘉靖四十四年,歲祿僅所需祿米一項約為八百六十萬石,約占當年田賦收入的37.66%。
萬曆二十二,歲祿僅所需祿米一項約為一千八百五十萬石,約占當年田賦收入的65.13%。
天啟四年,歲祿僅所需祿米一項約為三千九百六十七萬石,約占當年田賦收入的143.34%。
田賦倒貼都不夠宗室子弟支撐生活!
如此負擔,如果大明支撐得了,那大明中後期也就不會農民起義層出不窮。
事實上,起義多發的山西、陝西和河南等地,正是宗室子弟數量較多的地區。
因而說“兩省之糧食”還不足以供養大明老朱家一家人,這還是委婉之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