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憐崇禎皇帝一生勤儉節約,勞心苦力的為國家籌措錢財,而他的同族宗室卻個個自私自利,從不肯主動出錢幫助他解決財政危機。

崇禎皇帝被逼無奈,隻能靠加重百姓的賦稅來填補,卻又導致農民活不下去倒向起義軍一邊,陷入了死循環,大明最終無可挽回地掉入了深淵。

所以楊炎說朱元璋計短,一點也不為過。

被一個死囚這樣說,朱元璋心中當然氣極,但卻也無法反駁一句。

這個楊炎,當真是有幾分學識。

對於這一點,朱元璋也不得不承認,他擔得起朱標的一聲先生。

一旁的劉基卻是激動得袖子裏的手在微微顫抖,眼中的讚賞之色早已掩飾不住。

楊炎是楊憲的門生,算是他的徒孫。

他怎麼也沒有想到,有一天他會在一牆之隔接受這個徒孫的教育。

說得好!

如果不是皇上在這裏,劉基甚至想要拍手叫好。

世襲罔替,即世襲次數無限、而且承襲者承襲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罔替意為不更替,不廢除。

這個政策由來已久,但到了魏晉時期,世襲製度被進一步區分為世襲罔替和普通世襲,後者是世襲次數有限、而且每承襲一次,承襲者隻能承襲較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級的爵位。到了宋代,世襲罔替基本被取消,更出現了不能被繼承的終身爵。

但是到了大明,朱元璋不僅封王戍邊,還重啟世襲罔替的政策。

朝中大臣對此暗中非議頗多。

但唯獨一個葉伯巨站了出來,上書稱天下可患者三事:分封太侈、用刑太繁、求治太急。

朱元璋盛怒,謂其離間骨肉,下刑部獄,瘐死。

從那以後朝中無人敢再議此事,包括劉基自己。

沒想到,最後竟然是楊炎站了出來,而且巧妙的利用名篇《觸龍說趙太後》,借古比今,同樣是以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這個論調為基點,層層深入分析,讓皇上說不出一句話來。

古有觸龍說趙太後,今有楊炎教太子。

有才學,有思想,能說會說敢說,此子當真是王佐之才。

太子在獄中能夠遇上楊炎,真是大明之幸,如果這樣的人,真的被秋後問斬,那將是大明的損失!

劉基僅僅是來了兩次,便已經對這個素未蒙麵的徒孫喜愛得不行。

上一次,他害怕楊炎妄議朝政,觸怒龍顏,但是這一次,他反而希望楊炎多說,敢說。

隻聽楊炎繼續道:

“所以,施行五世而斬的宗室製度,並非單純的推測,無憑無據,而是以史為鑒。”

“想要為大明的子孫計長遠,首先,世襲罔替之策必須堅決廢除!”

“其次,施行五世而斬的皇室宗親製度!”

“所有爵位,每承襲一次,承襲者隻能承襲較被承襲者的原有爵位低一級的爵位,五世之後的皇室宗親皆開除出宗籍,轉為普通百姓,讓他們自食其力,自力更生。”

“如此,方可延續大明的國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