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後來朱元璋定下不征之國的時候就說過,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
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這種文化上的優越感,讓他們以為所有各國中隻有中國值得稱羨。就國家的偉大,政治製度和學術名氣而論,他們不僅把所有別的民族都看成是野蠻人,甚至是看成沒有理性的動物。
在他們看來,世上沒有其他地方的君主、朝代或者文化是值得誇耀的。
就比如當葡萄牙人初到來時,就被叫做番鬼,盡管過了4個世紀,“番鬼”這詞至今仍在廣東話中流行。
這種往壞了說是夜郎自大,往好了說是文化自信。
總之在他們的眼裏,中國以外的世界不過是一片蠻荒,生活著的都是蠻夷之人,沒有值得誇讚的地方。
但其實不然。
楊炎道:“中國雖地大物博,但如果我們想把餅做大,就必須把目光往外看,看向外麵更廣闊的世界。”
聞言,朱標的眉頭皺了起來:“先生的意思是……打出去?”
楊炎點了點頭:“可以這麼說。”
“可是……”
朱標欲言又止。
楊炎道:“黃公子有什麼疑問,但說無妨。”
朱標點頭道:“可是,打出去這個戰略,前元已經做過了,蒙元太祖鐵木真,一生征戰,踐夏戡金,蕩平西域,師行萬裏,其征服足跡遠抵黑海海濱,其疆域囊括漠北、華北、東北、西藏、西域、中亞、西亞、東歐等在內的遼闊地域。可最後呢?最後大蒙古國還不是迅速的隕落?”
“窮兵黷武,無限對外擴張,是能創造一時的偉業,但不見得是長久之計吧?”
朱標的話,讓一牆之隔的朱元璋和劉基止不住的點頭。
朱元璋雖然是以武力奪得的天下,但他絕不是不是窮兵黷武之人,相反的,他是一個謹慎用兵之人。
晚年,老朱還生怕子孫後代狂妄、輕浮、率意用兵,從而招惹禍害,特地將自己的謹慎對外用兵之國策寫入了《皇明祖訓》中。
“四方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給,得其民不足以使令。若其自不揣量.來擾我邊,則彼為不祥。彼既不為中國患,而我興兵輕伐,亦不祥也。吾恐後世子孫,倚中國富強,貪一時戰功,無故興兵,致傷人命.切記不可。但胡戎與西北邊境,互相密邇,累世戰爭,必選將練兵,時謹備之。”
而一旁的劉基,作為儒學大師,他更是不喜窮兵黷武。
當聽到楊炎說打出去的戰略時,劉基就已經忍不住的皺起了眉頭,他的這個徒孫的學識才思著實讓他驚豔不已,但是對於他剛剛提出來的打出去從而把餅做大的戰略,劉基卻不甚苟同,甚至覺得有些幼稚了。
就像太子剛剛說的,窮兵黷武,大蒙古帝國已經做到了極致,最終迅速分裂成為元朝和四大汗國,不可一世的大蒙古帝國也如彗星一般迅速隕落。
有史為鑒!
楊炎卻還提出這樣的戰略,實在是有失之前智珠在握的形象。
看來自己的這個徒孫,雖然有天才般的奇思妙想和敏銳的洞察力,但還需加強學習,加以引導才行啊!
心中這般想著,隻聽牆那頭的楊炎道:
“黃公子所言甚是,大蒙古國可謂是把侵略做到了極致,大明去效法他,不過是鴝鵒學舌[ qú yù xué shé ],亦步亦趨罷了,甚至不見得做得比大蒙古帝國好。”
“不過我所說的打出去,並非像是像大蒙古國一般單純的侵略,而是殖民或者半殖民!”
殖民?半殖民?
聽到這兩個詞,朱標,朱元璋,劉基三人再一次不約而同的一愣。
這又是他們從未聽過的新詞。
這個楊炎還真是不能以常理度之,每每當他們以為楊炎計窮之時,他總能給你整出新花樣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