製造業的未來
我們已經能夠看到21世紀製造業經濟的大概輪廓。
在產品開發領域,“創客運動”的天平偏向於最佳創新模式,而非最廉價的勞動力。已經把“聯合創造”或基於社區的開發收入囊中的國家肯定會勝出,這些國家在各領域內找到並充分利用最佳人才和主動性更強的人,因此能夠立於不敗之地。此類國家裏,最具活力的開源社區紅紅火火,最富創新性的網絡公司蓬勃發展。這些價值是在21世紀市場裏獲得成功的保證。
“創客運動”的興起預演了怎樣的經濟未來?
美國等西方國家能否重拾已經喪失的製造業實力,而不是僅憑幾個工業巨頭衍生出幾千個對利基市場各個擊破的小公司?
切記科利?多克托羅書中的話:
通用電氣、通用磨坊以及通用汽車等大公司的時代已經終結。桌麵上的錢就像小小的磷蝦:無數的創業機會等待著有創意的聰明人去發現、去探索。
這可以稱為商業互聯網模型,特點是低準入門檻、快速創新、強烈的創業精神。它是不是製造業的未來?
或者,製造業可以更趨近於真正的互聯網,大部分內容均由業餘愛好者創造,沒有任何創立企業或贏利的想法?
另外一種情況中,未來的“創客運動”更貼近於自給自足的精神—為自己製造產品,而不是創立企業。這更加接近自製計算機俱樂部和《全球概覽》的初始想法,不是要建立大公司,恰恰是要把我們自己從大公司中解放出來。
每次我從網上下載設計圖紙,在自己的MakerBot上打印實物,卻不用跑去某家實體商店或者根本不用進入任何商業交易,我都會思考實體世界還有多長時間才能變得像比特世界一樣,有越來越多免費的東西。(我就此經濟模式寫過一本書。不過,既然我們現在已經沉浸在免費數字產品的“汪洋”中,也就無須對此模型贅言了。)
以創立了“全球鄉村建設套件”的在線社區“開源生態”為例,在這一項目中有從小型鋸木廠到微型收割機在內的50種機械的開源設計,用以“建設小型現代化文明”。
這可以追根溯源到自給自足的以色列基布茲模式,這一模式為滿足人們的需求而建,對集體行動持有哲學信仰;還可以追溯到甘地在印度創立的鄉村工業獨立模式。當然,我們不會全都自己種糧食,或輕易就放棄商品琳琅滿目的大商場。但隨著未來有更多的東西可以按需製造,而不是統一生產、裝運、儲存和出售,你就能看到工業經濟被商業利益驅動的成分越來越少,而更加注重社會利益,開源軟件目前已經做到了這一點。
我們未來更應該采取哪種製造業模式?
我們的資金會選擇更貼近今天的商業互聯網模式:準入門檻不斷降低,創業精神日益高漲,創新速度日趨加快。在這種情況下,製造業的擺錘會回到最靈活的發達國家,不受相對昂貴的勞動力因素影響。全球化與通信曾經把世界延展成了一個平麵,將製造業吸引到了低勞動力成本的發展中國家。李嘉圖在19世紀時首次注意到了這一進程,將其描述為“比較優勢”的勝利。
現在,我們沿著另一維度再次把世界拓展成了一個平麵。由於自動化的應用,勞動力成本在製造業成本中僅占很小份額,並且這一比重仍在下降。比如電子產品中的勞動力成本僅為百分之幾,此時,運輸成本、時間等因素開始變得重要。
比如,3D Robotics在聖迭戈的工廠基本能以與中國競爭對手相同的價格購買到電器產品製造設備和元件。我們的工人工資更高,但差距正在縮小:聖迭戈工廠中的工人工資為每小時15美元(月工資2400美元),而在中國大型製造業企業富士康中製造iPhone、iPad等各種電子產品的中國工人的月工資約為400美元。迫於競爭、增強的生產技能和工人活動家的壓力,深圳的工人工資在過去5年內已經上漲了50%,而西方國家製造業工人的工資基本維持不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