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 Robotics位於蒂華納的新工廠距聖迭戈的工廠20分鍾路程,工人工資是美國平均工資的一半(月工資1200美元),但也是中國工人工資的3倍。我們公司一塊定價200美元的自動駕駛儀主板,在墨西哥生產的勞動力成本隻比在中國生產高不到1美元,所占產品成本的比例約為1%(隻有零售價的0.5%)。房租和電費等成本與在中國的開銷水平更加接近。
簡言之,對於能夠自動化製造的產品(而且越來越多的產品能夠以此方式生產),常見的勞動力套利的全球經濟演算的重要性正在降低,甚至中國公司也逐漸向自動化生產遷移,除去不斷增大的工資壓力外,各企業也盡力避免類似於過去幾年一直困擾著富士康和蘋果公司的勞動環境爭議。當然不是所有產品都能夠自動化生產,而且你的iPad裏還凝結著很多手工勞動。但工業機器人確實越來越廉價、越來越好,而人工成本卻在不斷上漲。
因此,決定在哪裏生產就不僅僅是工資的問題。不過,看看衣服和各類電子產品上的標簽,就會知道中國在從電子產品到玩具再到紡織品等各個領域仍然享有巨大優勢。原因何在?獨一無二的供應鏈。雖然我們可以在美國和墨西哥進行產品裝配,但元件仍然來自中國,我們仍然需要等著元件送達,或是一次性儲備多於所需的元件。這種做法消耗成本,降低了靈活性。可是在深圳,所有的零件都在本地製造,你可以從隔壁的供應商那裏訂購,零件幾個小時後就能送達,而我們必須提前數周預訂。同樣,我們的塑料注塑模型也是在中國生產,因為沒有一家美國或墨西哥公司能夠承擔足以抵消價格劣勢的大批量生產。
此時,已能夠看到21世紀製造業經濟的大概輪廓。
在產品開發領域,“創客運動”的天平偏向於最佳創新模式,而非最廉價的勞動力。已經把“聯合創造”或基於社區的開發收入囊中的國家肯定會勝出,這些國家在各領域內找到並充分利用最佳人才和主動性更強的人,因此能夠立於不敗之地。此類國家裏,最具活力的開源社區紅紅火火,最富創新性的網絡公司蓬勃發展。這些價值是在21世紀市場裏獲得成功的保證。
就製造而言,自動化的普及與精益化將不斷彌合東西方之間的差距,又長又脆弱的供應鏈上的直接與間接成本也在不斷增加。柴油燃料每次漲價必然導致從中國運輸產品的價格上揚,冰島的火山爆發或索馬裏海域的海盜—這些都是全球供應鏈中的風險因素,也是靠近消費地進行生產的部分原因。我們生活的世界越來越不安定,難以預測,從政治不確定性到貨幣浮動,每件事情都可能在一瞬間抹去離岸製造的成本優勢。
但也千萬不能認為這就意味著我們能夠重新回到底特律當年的輝煌時代,或者工廠工作能給我們帶來中產生活。實際上,這意味著互聯網模式將是真正的主宰:在一個全分布式的數字市場中,好的創意隨處可見,迅速占領世界。想想異軍突起的憤怒的小鳥(誕生於芬蘭)和Pinterest(創立於艾奧瓦州),不再是20世紀傳統製造業中心和公司一統天下。
雖然互聯網蓬勃興起,但通用汽車和通用電氣並未消失,美國電話電報公司和英國電信集團也安然無恙。伴隨著長尾效應,新時代終結的不是行業龍頭,而是行業龍頭的壟斷。製造業亦是如此。我們隻是會看到更多:在更多的地方有更多的人專注於更多的利基產品,貢獻更多的創新。這些新的製造者將共同改變工業經濟的麵貌,通常一次隻有幾千個產品誕生,但這些產品正是眼光日益銳利的消費者所需。每家有50萬員工、生產大眾市場產品的富士康都會有數千家新公司與之對應,這些小公司僅僅瞄準若幹利基市場,它們將一起改變製造業的格局。
歡迎進入實物長尾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