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3 / 3)

端午節。

到野地山上,廣采雜草,似藥飲雄黃酒,兼灑蒜汁,食粽子、鹹蛋門懸艾草避毒,晚用雜草煮水洗身,防生瘡。

中秋節。

賞月吃月餅,親人團聚。

重陽節。

晚輩向長者敬獻禮物,示孝敬,祝健康長壽。

除夕。

臘月三十,闔家祭I已祖先,吃團圓飯。晝夜張燈結彩,爐不熄火,貼門神、楹聯,放鞭炮,堂桌上八杯靜茶,燃香點紙除天方。

禮儀。

婚禮。

訂婚:按法定年齡男方備好聘禮,向女家提親。

通告:婚前,由男女兩家商定結婚日期後,分別通知雙方親朋好友。

嫁娶:女出嫁時向父母、長輩哭別,哭嫁習俗八男方用轎或車娶回家,新郎新娘向天地、父母和對方三鞠躬,入洞房,親友鬧新房。晚宴向親友敬酒,次日回門。

生期酒。

生期酒又稱祝壽酒,每逢生日,特別是逢五或滿十,家家都得辦生期酒,屆時得請樂隊助興,或有祝壽唱歌,晚輩要給壽星跪下拜壽、行禮。一般辦幾十席、上百席,如是百歲壽星,則要連辦23天,少則上百席,多的辦20300席宴請賓朋好友,全村及附近鄰裏都來祝壽、添福、送錢、送物,熱鬧非凡、喜氣洋洋。主人燒壽碗回贈賓客。

紅蛋酒又稱滿月酒,生小孩後滿月時舉辦。親朋好友、左鄰右舍都來慶祝,一般送紅雞蛋、肉、做花的蛋糕、白糕等養I卜身體之物,主人將蛋染成紅色,回饋賓客。

喪禮。

報喪:死者歸西後家屬要通知親友。

受吊:親友至靈前行三鞠15,有的跪拜三叩首,都要頭頂白色孝布或穿白孝衣表哀思。

出殯:鳴旌在前,靈後花圈,吹打樂隊、送殯者、喪主、靈柩。

葬儀:尋土、做法、蓋柩,燃燒紙房、紙馬牛、紙錢、香燭紙燭。

(六)民間飲食。

小吃。

豐盛4、吃曆史悠久,花樣甚多。用麵粉製作麵條、饅頭、包子、餃子、花卷、油條、饊子;用儒米或者糯米粉製作陰米子、米花、米葉、湯圓、八寶飯、粉蒸肉;用黃豆製作豆腐、豆漿、豆花、豆油、豆幹、豆芽、黴豆卷、黴豆腐;用洋芋製作洋芋片、洋芋絲、洋芋粉;用紅苕製作紅苕粉、苕條、苕幹等;用大米、玉米、紅苕煮糖,然後製作各種糕存。

鹹菜。

鹹菜每家必做,多者達30多壇,少則35壇,一般78壇。鮮菜中的黃瓜、海椒、四季豆、蘿卜、大蒜、薑等均可做泡鹹菜;黃豆做豆豉、豆瓣,胡豆、大麥、小麥做豆醬或麥醬;青菜、大頭菜、蘿卜菜做幹醃菜。

肉食。

每家自食自養豬羊雞鴨清末至民國時期,每逢過年或者紅白喜事,多是自宰自食。富者年底殺年豬多至數頭,平民一頭或與人分半頭,鹽醃後,用柏枝煙熏幹成臘肉,存放一年半載,仍然味美可口。遇宴會或紅白喜事,皆以肉菜為主菜。

在西南地區,山地的特殊環境從建築和城市(鎮)形態、生態和文化、安全性和經濟性等方麵確定了問題研究的特殊性和複雜性。近十多年來,西南地區快速城市(鎮)化,國家提出城市和鄉村統籌發展的理論思考和實踐,城市和鄉村的建設力度和發展速度都十分驚人。以重慶地區為例,大都市帶動農村地區的建設,大型國家項目的切入和基礎設施深入山區,使多年來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尚能得到被動保護的農村地區,“城市化”的正麵和負麵作用迅速擴展,顯露城鄉建設的諸多問題。生態和安全問題、地方建築文化的保護和延續問題,是十分突出的兩個方麵,而目前的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

作為山地人居環境的係列研究,對地域的建築曆史文化研究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部分。重慶大學山地人居環境學科團隊,自1998年開始,著手了對西南地區這一項工作的理論與實踐工作。主要反映在如下方麵:0對巴渝地區傳統古鎮人居環境的保護與發展研究,先後完成了“龔灘”“龍潭”“安居”“鬆溉”“寧廠”“豐盛”“走馬”“羅田”等8個重慶市曆史文化名鎮的保護規劃①。0完成了重慶長壽區“三道拐”曆史街區、重慶北碚縉雲山寺廟古建築群、重慶梁平雙桂堂古建築群的保護規劃,四川眉山市“三蘇祠”曆史街區的保護規劃@,以及對重慶城市兩個曆史街區(磁器口、東水門)的調查研究③。0團隊推出了《人居環境地域文化論一一以重慶、武漢、南京地區為例》④《巴蜀古鎮曆史文化遺產適應性保護研究》⑤《巴渝古鎮人居環境研究》⑥等相關研究成果。0團隊的老師和博士研究生們,目前正在推進相關的一些研究工作,如:“山地人居環境曆史發展史”“瀘沽湖人居環境文化演進研究”“西南山地城市空間的文化結構研究”“西南山地人居環境城市曆史發展研究”“西南山地人居環境景觀曆史發展研究”“三峽地區人居環境建設的文化地理變遷研究”等,期望在23年的時間內,也能相繼推出研究成果。

在巴渝古鎮的保護與發展的研究工作中,麵對龔灘、龍潭等重慶市級曆史古鎮的具體任務時,我們在完成法定保護規劃、使其能夠有效地指導保護和建設實際外,同時也配合地方部門積極爭取成為國家曆史文化古鎮的工作,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諸多的客觀條件和人們意識水平的局限,仍然是製約古鎮良性發展的障礙,隻有寄望於逐步的改善和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