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灣古民居。
桂花灣古民居位於橋上村桂花灣,緊鄰豐盛至南川主幹公路西側。在小山灣之下因昔日有數株大桂花樹香飄十裏而得名。背靠西山山脈,一年四季鬆、柏、竹林常青;東有洗布溪流經,一片田園美景;其南是洗布溪與三潮水地下河從磨坊洞流出後交會於回龍灣與新房子之間,人稱豐盛的“朝天門”。至此以下是響水湖風景區。古民居的主人曾是豐盛的大戶之一劉姓莊主,兩進大院4個天井,清幽的四合院內,堂額簷匾各式深淺浮雕至今保存完好。
大房子古民居。
大房子位於橋上村東側,地處豐盛東、西、中3個槽穀的彙合處附近,水資源十分豐富,家家飲用龍洞山泉水,戶戶門前田園果林,湖光山色,青山綠水,環境優美。古老的四合院建築古樸的民風民俗,自古以來人們就過著“世外桃源”式的生活。
大房子是豐盛鎮內保存較好、規模最大的古民居之一。現存有兩個大院及後麵的碉樓,院外兩側及前後房屋,組成了民居群,住有50餘戶、200餘人。兩個院壩寬闊平整,全部是由青石板砌成,可操力、上百桌筵席。
(二)墓葬。
西漢墓群。
西漢墓群坐落在豐盛鎮西北互助村2社的彭家灣。據專家考證,此墓係西漢六朝時所築,它依山而建,估計在明清時被盜。墓群規模較大,除了裸現的11處外,被山土掩埋的還有上百處,共占地68畝。
李武舉墓。
李武舉墓位於豐盛鎮梨坪村朱應成家後坡,海拔292。上下有兩座保存較為完好的古墓,均為石砌,墓高2有餘、寬6餘,掩映在一片茂密的樹木、竹林之中。下墓有“奉天浩命”、“向乾山巽”、“皇清侍贈考李公……”、“嘉慶二十三年仲月二下二吉立”等碑刻。
的二龍戲珠的雕刻,栩栩如生門兩側有花鳥魚蟲的精美石刻;再往上為飛簷翹角,中高大於3,兩側較低,在林中顯得莊嚴肅穆。遺憾的是墓葬藏品幾年前已被盜劫。
高坎子古墓。
高坎子古墓位於街村打鐵洞附近的樹林中,該墓建於清代,是豐盛鎮保存至今規模最大、雕刻精美、藝術價值高的著名古墓之一。其雕刻的人物、鳥獸、花草栩栩如生,有鏤空雕,更多的是浮雕文字則為陰刻。墓中隨葬物品全部被盜。
萬人墳。
萬人墳位於紫雲寺北約300。據《巴縣誌選注》記載:“世傳太平軍入境,殺戮無算,後即埋葬於此,呼曰萬人墳。”“上有貞女柯鳳墓,鳳嫻技擊,石軍過境時,亂兵橫矛欲脅以非禮,鳳誘至僻處,故稱病不能行,請以其矛作杖,窺其防疏,舉矛洞其胸,已而大眾至,遂被害。”
鄉民普遍傳曰,萬人墳是張獻忠入川時所為,過去種地時常挖出白骨。現在是山坡下的一片凹地,長滿了樹木和竹林。
(三)寺廟。
豐盛境內現有紫雲寺、雲香寺、九龍寺、接龍寺、觀音殿、興複寺、法主寺、觀音I1、官房寺、鐵瓦寺、文廟、三潮石廟、禹王宮、江西廟、銀絲殿、萬壽宮、萬天宮等遺址。
紫雲寺。
紫雲寺位於街村以東的東山西坡,距場鎮約3在通往涪陵區增福場的公路旁,海拔617。寺廟建於何時,無考。據《巴縣誌選注》載:清雍正二年重建,民國十九年今,僧普金重修上殿。《巴縣誌選注》有雲“其上常有紫雲,故名,蓋峨嵋佛光類也。”數十年前寺廟周圍古木參天,最大的要數人合抱。相傳,紫雲寺分為上下殿九重院九個天井,有和尚數百人。現上殿仍存,為穿鬥式木結構,二層,住有六戶鄉民,多已成危房。房柱下石柱礎仍存。下殿僅存條石基座。後挖電線杆孔時,挖出兩片精美的鏤空雕刻的石猴雕件。在院壩可望豐盛場及西山。民居正中牆上保留有一塊清代石碑。
雲香寺位於街村,東山西坡,海拔高度600餘米。據《巴縣誌選注》載,始建於明成化四年,清乾隆六十年(”卩卩)重修,民國初年重修下殿,民國十年重修上殿。現上殿仍存,為穿鬥式木結構,二至三層,保留了部分窗及坐鬥的木質雕刻。院壩中石質柱礎上的各種石刻甚為精湛。下殿僅存條石基座,已辟為菜園和水塘。現有幾戶鄉民,因年久失修,多已成危房。
曆史人物。
優越的自然地理環境和悠久的曆史文化,造就了豐盛的人傑地靈,僅杜家曆史上就出了兩個舉人,梨坪清嘉慶年間出了李武舉等。原任重慶市政協主席張文彬生於斯、長於斯,其母是102歲的長壽老人。
傳統節慶及禮儀。
現在豐盛民間流傳著一些較為傳統的民俗民風,其中較為重要的節慶有: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重陽節、除夕、春節等。在傳統禮儀方麵主要有婚禮、葬禮等。
節慶。
清明節。
舊俗祭墓主人備酒饌餉客,客饋冥紙、爆竹、煙火。平人(一般人)插竹縹於塚,曰掛青,婦女哭新墳出城者往來如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