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永遠都愛自己的孩子,希望父母能夠給予孩子一種舒服的愛,一種自由的愛,一種快樂的愛,而不要把這種美好的愛變成孩子的負擔。
父母一定不要在學習上對孩子表現出過高的期望,那麼父母應該怎麼做呢?
1.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
父母在對待孩子的學習上一定不要要求過高,要學會對孩子的學習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這樣孩子就不會把學習看成是一種難以承受的壓力了。
小凱的成績在班裏一直是中等水平,爸爸媽媽從來沒有在學習上給他提出過過高的要求,小凱在學習的時候也從來沒有感到過壓抑。
這次考試成績出來以後,小凱的名次下降了好幾名。在回家的路上,小凱的心裏就像裝了好幾隻小兔子一樣,一直跳個不停。回到家後,他對媽媽說:“媽媽,這次我的成績下降了。”媽媽聽到這個消息並沒有生氣,她心平氣和地對兒子說:“下降了多少啊?”兒子小聲地說:“下降了3名。”媽媽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兒子,媽媽不期望你在學習上能夠取得多高的名次,媽媽隻希望你能夠盡力做到最好!”兒子羞愧地說:“媽媽,我下次一定會盡力的。”媽媽說:“好了,不要想太多了,盡力就行了。”小凱聽完媽媽的話感覺很輕鬆,高高興興地回房間做作業了。
在下一次的考試中,小凱的成績果然提高了,而且比以前每次考的成績都好。
父母應該對孩子的學習保持一顆平常心,就像故事裏的這位媽媽一樣,隻要求兒子盡力做好就行。這樣孩子不僅不會感覺到學習是一種負擔,而且還會把學習當做一件快樂的事情。
2.要正確地看待孩子的能力
每個人所擅長的領域都是不一樣的,所以人與人之間的能力也會存在著差別,父母應該正確看待這種差別,不能拿別的孩子的標準來要求自己的孩子。
小鬆的媽媽對他的學習要求很嚴格,這讓小鬆慢慢地變得厭惡學習了,每次做作業都是在媽媽的催促下完成的。
媽媽經常會拿表哥跟他比,她總是說:“你看你表哥,學習多好啊!每次都考年級第一名,將來肯定是要上重點高中的。你以後也要向你表哥學習啊……”,小鬆聽媽媽說這些話聽得耳朵都快長繭子了。有一次,他終於忍不住了,反駁道:“你總是拿他的學習成績跟我比,那你怎麼不說我體育每次都拿第一名呢?我不是他,他也不是我,你以後別老拿我跟人家比,我就是我。”
聽完兒子的這些話,媽媽並沒有生氣,反而覺得兒子的話很有道理。她經過幾天的思考後,對兒子說:“兒子,你說得對,你就是你,我不應該老是用別人的標準來要求你。”
後來,媽媽在學習上再也不嚴格要求兒子了。慢慢地,小鬆像變了一個人似的,現在他總是積極主動地自己做作業,而且成績也比以前提高了,在體育方麵他也表現出了更高的天賦,成為了學校重點培養的體育生。
父母應該學會真正地了解孩子的能力,不要總是把孩子限製在學習上,李白在《將進酒》中曾寫道:“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個孩子都有屬於他自己的發展空間,父母要學會正確地認識孩子的能力,這樣他才會擁有一個更完美的人生。
3.要學會換位思考
換位思考是體驗別人感受的最好方式,父母不妨試一下。
小斌的媽媽總是逼著他學習,而且每次都在旁邊做陪讀。小斌的生活非常單調,每天除了學習還是學習。有的時候,小斌不聽話,或是不學習,媽媽還會打他,當小斌考試成績下降的時候,媽媽會不停地訓斥他。
有一次,媽媽又因為小斌想要出去玩一會兒而動手打了小斌,小斌對媽媽大喊:“你老是逼著我學習,以前外婆也是這麼對你的嗎?”
媽媽被兒子問得啞口無言,心想:“我在兒子這麼大的時候,也不希望整天被媽媽逼著學習,逼著考高分,我也希望自己有多一些時間出去玩,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如果我的媽媽像我對兒子這樣對我,那我肯定會非常討厭她的……”媽媽不敢再想下去了。她對兒子說:“兒子,以後媽媽再也不會逼著你學習了,你也可以在學習累了之後做一些自己喜歡做的事情,你不要有太大的壓力,以前是媽媽不好,沒有考慮過你的感受。”
兒子聽完媽媽的話,一把抱住了媽媽:“媽媽,謝謝你能理解我,你放心吧,我以後還是會好好學習的。”
當父母對孩子表現出理解的時候,孩子也一定不會辜負你們的期望,他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來證明。
如果父母過於看重孩子的學習成績,就會無形中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壓力,也會限製孩子其他方麵的發展。
拔苗助長,會斷送男孩的未來
誰都不能夠一口吃個胖子,孩子的成長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孩子的成長有他自身的規律,誰都不能夠超越這個規律,否則,孩子就會像田地裏被拔起的小禾苗一樣,變得越來越脆弱,直至枯萎。
由於是獨生子,父母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了這棵獨苗身上,希望他大踏步地邁進,希望他比別的孩子更優秀。很多父母認為要趁早給孩子灌輸各種知識,培養他的各種興趣,這樣他才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他的人生前景才會一片光明。這種想法真的正確嗎?孩子現在正處於身體各方麵發育的關鍵時期,他需要在一種輕鬆的氛圍中健康快樂地成長。如果父母逼著孩子學習各種知識,練習各種才藝,那麼孩子就會整天生活在一種緊張的氣氛中。
剛剛上小學的孩子,甚至是上幼兒園的孩子,就會經常說:“我好累啊!”當父母聽到這些話的時候,難道就沒有什麼心理感觸嗎?這麼小的孩子,正是“少年不知愁滋味”的時候,正是每天都應該到外麵玩耍的時候,可是他卻發出這樣的感慨,難道父母不應該對自己的教育方式進行反思嗎?到底是誰剝奪了孩子快樂的童年,是誰讓孩子從小就生活得這麼累呢?
小森的媽媽想讓兒子贏在人生的起跑線上,所以她就給3歲半的兒子報了一個鋼琴班。
剛開始兒子覺得新鮮,還很願意去上課,可是上完兩三次課後,他就不願意去了。後來,每次讓他去上課,他總是又哭又鬧,沒辦法,媽媽隻能是連逼帶哄地帶兒子去上課。小森上課的效果並不理想,每天老師教的曲子基本上到了下課的時候,就全部“還給”老師了,那些五線譜更是記不住。每次上課的時候,兒子就在那裏打瞌睡,可是一回到家,馬上就精神了。這讓媽媽非常頭疼,媽媽總是想:“我的兒子不會是弱智吧!”
這麼小的孩子就應該讓他享受無憂無慮的美好童年,可是父母偏偏要讓他學習那些他並不喜歡的才藝。這無形中就會增加孩子的心理負擔,他就會用自己的方法來反抗父母,就像小森一樣:又哭又鬧,上課打瞌睡,回家卻又精神了。父母的願望都是好的,但是也要遵循孩子成長發育的特殊規律,絕對不能拔苗助長,這樣不僅不會讓孩子茁壯地成長,反而會斷送了孩子的美好未來。
父母要想不讓自己走入“拔苗助長”的教育誤區,應該怎麼做呢?
1.尊重孩子的天性
玩兒是孩子的天性,那麼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一定不要忽略他的天性。讓孩子盡情地玩過之後,當他再回到學習中來的時候,他的學習效率就會更高。
小博的媽媽從來沒有逼迫過他學習,但是小博的學習成績從幼兒園開始就一直非常優秀,現在他已經上小學3年級了,成績還是名列前茅。
小博的媽媽有一個教子秘訣——不幹涉兒子玩。小博的媽媽說:“在兒子上幼兒園之前,我曾經也逼迫過他背詩、認字。後來,我發現這樣做效果並不好,反而讓他變得越來越討厭學習了。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從一本家教類的圖書上看到了一個讓孩子愛上學習的方法——快樂學習。從那以後我就沒有再逼迫過他學習,每次他玩的時候,我都不會去幹涉他。剛開始的時候,我還不能完全放手,總是會提醒他:‘兒子,今天留作業了嗎?’兒子總是會說:‘這個你就別管了,我自有打算。’後來,兒子每次的作業都完成得很好,而且成績也一直都很優秀。慢慢地,我就對兒子徹底放手了,兒子一直都沒有令我失望,而且我能看得出來,他生活得很快樂。”
小博的媽媽是一位非常聰明的家長,她既尊重了兒子的天性,又滿足了自己對兒子的學習要求,而且兒子也沒有對學習產生逆反心理,沒有感覺到生活的壓抑,反而生活得很輕鬆,這才是最好的教育效果。
2.看到孩子的長處
很多父母之所以盲目跟風,別人家的孩子學什麼,自己家的孩子也要學什麼,是因為他們沒有發現自己孩子的長處,而總是盲目地給他安排他不不擅長也不喜歡做的事情。
小文的爸爸媽媽既沒有讓他上什麼才藝班,也沒有讓他參加任何學習班,而是讓小文在家做他擅長做的各種小製作。
在小文6歲的時候,爸爸媽媽也曾經想過給他報個特長班。有一天,小文拿著一個非常漂亮的玩具小手機讓爸爸看。爸爸說:“這手機真漂亮,誰給你買的?”小文驕傲地說:“爸爸,這是我自己做的,不是買的!”爸爸驚訝地說:“這是你自己做的,真的嗎?快讓爸爸仔細看看。”爸爸一看,這還真是手工製作的,爸爸說:“你這是怎麼做的呢?”小文高興地說:“手機的外殼是用家裏的舊日曆做的,我選的是很漂亮的顏色,我把它剪成一個能做手機外殼的形狀。手機屏幕找的是我喜歡的卡通人物,然後剪下來,用膠水粘到了手機外殼上,再把手機外殼折好粘牢,這樣一個手機模型就做成了。”爸爸誇獎兒子說:“沒想到我兒子還會這種手藝呢?兒子,你是不是特別喜歡做這個呢?”兒子說:“對啊,以後我還會做好多東西,我要做個發明家。”
後來,爸爸媽媽決定不強迫兒子上特長班了,就讓他發揮自己的長處了。兒子真的通過自己的小手做出來了好多的東西,充分發揮了自己的創造力和想象力。
當父母發現孩子的長處以後,就會覺得原來自己的孩子也很優秀。這樣父母就不會因為怕自己的孩子被落在後麵而產生“拔苗助長”的思想了,父母就會努力讓孩子去發揮自己的長處。
3.讓孩子量力而行
父母應該了解孩子的能力,讓他做自己能力範圍之內的事情,不能一味地給孩子訂立高標準,這樣他就會因為自己達不到父母的目標而變得厭惡學習。
小誌的媽媽總是會給他訂立一些短期之內能夠達到的目標。媽媽每次給兒子訂目標之前,都會充分考察兒子目前的學習成績,對所學知識的掌握情況,目前的學習狀態等,然後把這些情況進行一下綜合分析,最後再給兒子訂立一個合適的目標。
小誌以前非常不喜歡學習,可是自從媽媽給他訂立合適的目標之後,他慢慢地變得愛學習了。小誌非常喜歡媽媽給他訂的學習目標,因為每次隻要他稍微努力一點兒,他就能夠達到這個目標。這種教育方式讓小誌對自己的學習越來越有信心,也越來越有興趣。
小誌的媽媽通過對兒子學習情況的掌握和分析,給兒子製定出一個個他能夠很容易就達到的學習目標,盡量讓兒子做到量力而行。在這個過程中,兒子也慢慢地變得愛學習了。父母要根據孩子的能力來給他提出合理的要求,絕不能盲目地追求高標準,這對孩子是沒有好處的。
英國心理學家珀涅羅珀·裏奇曾經說過:“父母扮演的角色就如同登山指導員,不要靠腳踢、吼叫把你的小登山運動員逼上山頂。”這句話說得非常有道理,父母應該做好自己的角色,不能不顧孩子的感受,就對他進行拔苗助長式的教育,這樣隻會讓他對你們的教育越來越厭煩。父母一定要學會對孩子進行正確的教育,給予他最需要的愛,這樣孩子的生活才會更幸福,他的未來才會更值得期待。
多和孩子說說心裏話
“我從來沒有跟爸爸媽媽好好地坐下來聊過天,他們看起來總是很忙。”有的孩子經常會這樣抱怨自己的父母,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是家長不愛他嗎?肯定不是的。父母每天都要為生活奔波,但是平時也應該多抽出一些時間來和孩子說說心裏話。這樣做,一方麵可以讓孩子了解到父母的想法,另一方麵父母也可以準確地把握孩子的想法。當父母能夠把自己的想法告訴孩子的時候,孩子會覺得自己得到了父母的尊重,自己可以和父母做朋友。當孩子把父母當做朋友的時候,他就會把自己的心裏話毫無保留地告訴自己的朋友。如果父母能夠經常這樣做的話,那麼孩子一定會越來越喜歡與父母交談,他會感覺到父母對他的愛,他與你們的關係也一定會變得越來越親密。
父母不要總是認為孩子應該不會有什麼心事,他整天總是嘻嘻哈哈的,看上去對什麼事情都是一副無所謂的樣子,這隻是表麵現象。其實,他的內心也會有很多心事,也希望跟別人傾訴一下,可是他卻不善於表達。
如果父母在生活中從來不與孩子談心,那你們之間就會越來越疏遠,慢慢地就會產生一種難以抹去的隔閡。男孩跟女孩還不一樣,女孩之間可以談談心,聊聊不開心的事情,可是男孩之間很少會談到這些。長期下去的話,男孩的心裏就會被那些不開心的事情一直壓抑著,慢慢地,他就會變得孤僻,甚至是自閉。
浩林的學習成績一直都不太好,爸爸媽媽由於工作忙,所以很少過問他學習上的事情。有一次,他居然考了倒數第一名,老師批評了他。他心裏很難受,他希望爸爸媽媽能夠給自己一些指導,可是看到他們每天都早出晚歸的,所以他就放棄了這個想法。
浩林的心裏一直被學習這塊大石頭壓得喘不過氣來,他看上去總是心事重重的。慢慢地他變得不願跟別人交流了,遇到什麼不開心的事情都憋在自己的心裏。
浩林像變了一個人似的,他幾乎一天都不說一句話,對什麼事情都是一副漠不關心的樣子,每天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裏。
如果浩林的父母能夠多關心一下他,能夠與他談談心,那他就不會變成這樣了。他想和父母交流,可是父母從來沒有給過他這個機會,他心中的痛苦無法向別人傾訴,沒有人可以理解他,也沒有人給他提供一些正確的方法,更沒有人給他指明一個努力的方向。他隻能把自己的心封閉起來,這種方式就嚴重影響了他的心理健康。
父母都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能夠快快樂樂地長大,希望他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那麼父母就應該多陪陪他,讓他能夠有機會把自己心裏不愉快的事情說出來,把自己鬱悶的情緒發泄出來。這樣他的心理才會更健康,父母才能夠每天都看到一個活潑可愛的孩子。
那麼父母在與孩子說心裏話的過程中,應該如何去做呢?
1.要掌握正確的交談方法
父母在與孩子談心的時候,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這樣孩子才更願意與你們交談,你們的交談才會更順利地進行下去。
小吉由於放學後在外麵玩,而忘記了回家的時間,天都黑了,可是他還沒有回來。爸爸媽媽都非常擔心,他們剛要出去找小吉,他就自己回來了,臉上全是汗。
媽媽剛要開口批評兒子,就被爸爸攔住了。爸爸把小吉領到臥室坐下,爸爸說:“兒子,我們都是男子漢,我們就用男人的方式談談心裏話吧!”兒子說:“嗯,爸爸你說。”爸爸表情很認真地說:“爸爸媽媽都很愛你,希望你能夠健康快樂,你知道嗎?”兒子回答道:“當然知道了。”爸爸又說:“作為男子漢,是不是應該不讓家人擔心呢?”兒子說:“是。”爸爸又接著說:“那你以後放學後是不是應該先回家,報個平安,然後再出去玩呢?”兒子已經知道自己錯了,他對爸爸說:“爸爸,你放心吧,我保證下次不這樣了。”爸爸伸出手說:“那男子漢說話一定要算話啊!”父子倆以握手的方式互相約定。
爸爸采用的交談方式很符合孩子的心理,孩子也很容易接受,所以父子倆的談話進行得很順利,而且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父母在與孩子談心的時候,一定要采取正確的方法,這對談話的成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2.要創造一種輕鬆的氛圍
父母在與孩子談話的時候,要放下自己作為父母的架子,給孩子營造一種輕鬆的談心氛圍,這樣孩子就會更願意把他的想法告訴你們,他會覺得這個談話過程非常快樂。
爸爸想和兒子談談學習方麵的事情。於是,在一個周日的下午,爸爸對兒子說:“兒子,我們去公園散散步吧!”兒子非常高興地同意了。
在公園的小路上,爸爸說:“兒子,我告訴你一件事情,你不能告訴任何人啊!”兒子說:“我保證不告訴別人。”爸爸很神秘地說:“我上小學3年級的時候,在年終統測考試中,我數學考了39分。”兒子說:“那奶奶沒罵你嗎?”爸爸驕傲地說:“我把39改成89了,奶奶不知道。”兒子一聽,哈哈大笑起來,這樣爸爸就讓兒子消除了對自己的防範心理,在這種輕鬆的氛圍中,爸爸漸漸地把兒子帶到了談話的主題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