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不重條件重智慧(3)(1 / 2)

事實上,李翔的方案並不遜於競爭對手,但因為晚了一個小時而失去了競爭的機會,使他精心準備的方案毀於一旦。

李翔因為小小的拖延而失去了一次重要的投標機會,這樣的教訓不可謂不慘痛。李翔的失敗固然有客觀方麵的因素,但是它也向我們提示了一個這樣的職場規則:在工作中出現問題要第一時間內解決,否則你的工作將會“貶值”甚至完全失去意義。

邁爾·戴爾認為,在問題背後強調理由,是世界上最沒有影響力的語言。拒絕拖延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拖延並不能使問題消失也不能使解決問題變得容易起來,而隻會使問題深化,給工作造成嚴重的危害。我們沒解決的問題,會由小變大、由簡單變複雜,像滾雪球那樣越滾越大,解決起來也越來越難。

2008年5月12日14時28分的大地震發生後,震中汶川縣讓全世界一夜知曉。人們幾乎在同一時刻把關切的目光鎖定在震中這個10萬人的縣城。10萬人生死不明……

災重!路阻!風大!雨疾!重震中的汶川,道路中斷、電力中斷、通訊中斷,山體滑坡,餘震頻發。

謀長王毅主動請纓,率670名官兵開赴汶川。12日16時30分,車隊在泥濘濕滑的山路上艱難行駛。

當部隊行至古爾溝時,地震造成的山體塌方將通往汶川的山路覆蓋。王毅果斷決定:帶上精幹力量,不惜一切代價徒步向汶川進發。此時,路上到處都是塌方,官兵們迎著6級的狂風大雨,相互攙扶,邊開路邊前進。遇到山穀,大家上山時就手腳並用,一步步往上挪;下山時,大家就像坐滑梯一樣往下滑;有時剛走過一個路段,背後就發生了塌方險情。 

一路疾馳行至車皮溝時,10米多寬的泥石流擋住了大家的去路。王毅參謀長帶領連長白文漢率先跳進水中,200名先遣隊員隨後一個接一個手拉手蹚著齊腰深的泥石流艱難前行。泥石流中的碎石、雜木不停地擊打官兵的身體,官兵們忍著疼痛闖過了這道“鬼門關”。每個官兵都成了“泥人”, 幾乎每個人的腳上都起了血泡,每個人的腿都不同程度地跌傷或碰傷。

13日23時15分,這支部隊曆經21個小時,徒步強行軍90多公裏,到達這次地震的重災區汶川。

自此,震後隔絕了33個小時的汶川與外界有了聯係,也為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抗震救災工作提供了重要參考。

立即行動,任何困難都不能阻擋王毅部隊到達震中的決心和計劃。王毅第一時間到達了汶川,為有效展開救援贏得了寶貴的時間。行動是治愈恐懼的良藥,而猶豫、拖延將不斷滋養恐懼。

任何憧憬、理想和計劃,都會在拖延中落空。懶惰之人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拖遝,把前天該完成的事情拖延敷衍到後天,是一種很壞的工作習慣。對一位渴望成功的人來說,拖延最具破壞性,也是最危險的惡習,它會使人喪失進取心。

有許多方法可以克服拖延的惡習:

第一,每天從事一項明確的工作,而且不必等待別人的指示就能夠主動去完成。

第二,到處尋找,每天至少找出一件對其他人有價值的事情,而且不期望獲得報酬。

第三,每天要將養成這種主動工作習慣的價值告訴別人,至少要告訴一個人。

拖延讓我們失去了時間,在人生的旅程中,拖延讓求學、就業失去機會;在戰爭年代,拖延會貽誤戰機,失去生命。在職場,拖延會讓我們失去業績。無論是沃爾瑪超市和美孚公司的員工,還是抗震救災部隊的戰士們,都為我們樹立了在第一時間內解決問題的好榜樣。

避免拖延的唯一方法就是“現在就做”。歌德說得好:“隻有投入,思想才能燃燒。一旦開始,完成在即。”優秀的員工遇到問題一定不要拖延,而是要養成在第一時間去解決問題的習慣,隻有這樣你才能成為一個解決問題的高手。

勇敢地向自我挑戰

在遼闊的亞馬遜平原上,生活著一種叫雕鷹的鳥,有“飛行之王”的稱號。它的飛行時間之長、速度之快、動作之敏捷,堪稱鷹中之最,被它發現的小動物,一般都難以逃脫它的利爪。但誰能想到那壯麗的飛翔後麵卻蘊藏著泣血的悲壯?

當一隻幼鷹出生後,沒享受幾天舒服的日子,就要經受母親近似殘酷的訓練。在母鷹的幫助下,幼鷹沒多久就能自行飛翔了,但這隻是第一步,因為這種飛翔隻比爬行好一點兒。幼鷹需要成百上千次的訓練,否則,就不能獲得母親口中的食物。

第二步,母鷹把幼鷹帶到高處,或懸崖上,然後把它們摔下來,有的幼鷹因為膽怯而被母親活活地摔死。但母鷹不會因此而停止對它們的訓練。母鷹深知:不經過這樣的訓練,孩子們就不能飛上高遠的藍天,即使能夠,也會因難以捕捉到食物而被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