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有些家長會擔心:“我的孩子不聽話,如果完全放開,肯定會影響學習成績。”雖說這些家長眼裏的孩子可能不懂事、不自覺,不過也不要孤立地看待一件事和一種現象,孩子“不自覺”的成因有很多,而多半又與家庭中積澱已久的教育問題有關。最主要的就是,遇到什麼事情時,家長總會表現出一副強權作風,不注意體貼孩子的情緒、麵子、能力、願望,而是直接用告知的方式教導或批評孩子。比如,就孩子看電視時間太長這件事,家長往往會數落孩子,會強行關掉或是幹脆命令孩子回房學習等。
試想,孩子如果不是出於自覺自願,不僅學習上不用心,也會影響日後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樂趣,而且看電視的願望也會在壓抑中被強化,不止如此,孩子的內心在看與不看間也會充滿矛盾和痛苦,殊不知,這根本不是在教育孩子,而是在損傷他的自覺和自信。
事實上,每個孩子身上原本就有一種積極的自我完善的天性,如果家長能夠很好地幫助他們適應一些事情,他們就會在這種適應中更好地發展自己的天性,而這就是孩子“懂事”、“自覺”的來源。
所以說,請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一棵禾苗吧,而潤物細無聲的教育對他們而言又是再合適不過了。
為“忙爸忙媽”支招
如果家長把孩子長時間留在電視機前麵,就等於向他發出你不在乎他看什麼的信號,而明智的家長應該盡量和孩子一起看電視。
為孩子挑選平和、安靜的節目,有助於孩子有時間吸收其中信息、思考正在看的內容。
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
從小我們就被教育用過的東西要放回原處,不論是在家庭、學校還是其他公共場所,不論是獨自一人還是有人監督,不論是自己的東西、別人的東西還是公共物品,更不論是物品價值的大小,都必須要做到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但是,這些看似簡單的要求,真正做到的人卻很少。不僅成人如此,孩子也會如此。
看看下麵這些情形,是不是也有自己孩子的影子呢?
早晨出門,翻箱倒櫃地找自己的衣服、紅領巾、書包;
參加學校的活動,忘記歸還用過的器具;
超市購物,拿了不想要的東西可又沒放回原處;
書店購書,看過的書隨手找個地方就插進去;
……
如果多數情況相符,那麼從現在開始,趕緊教育孩子把用過的東西放回原處吧!事實上,一旦養成了這一良好的行為習慣,孩子不僅能約束和規範自己的行為,還能處處想到他人,尊重和關愛他人,毫無疑問,這對培養孩子的社會責任感是大有裨益的。然而,沒有養成這一良好習慣,生活就會變得雜亂無章,也會影響他人對孩子的信任感,而且還會給大家帶來不便。
那麼,又該如何教育孩子把用過自己的東西放回原處呢?先來看看來自美國的家教作品《天生棒小孩》中的一個故事:
羅賓是個風風火火的十四歲女孩,她的房間經常被她搞得亂七八糟,而她寧願從一個地方跳到另一個地方,也懶得收拾零亂的屋子。
一天,羅賓上氣不接下氣地衝進廚房,衝媽媽大聲喊道:“媽,有沒有看見我那件新的紅裙子?”
“我想你昨晚扔在地板上了吧。”媽媽平靜地答道,羅賓立刻急了。
“哦,不!我完了!學生團體選舉會上我還要穿呢!”羅賓哭著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