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著名作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電視是批量生產傻瓜的機器。”此話不無道理。科學研究顯示,人在看電視時的時候,其腦電波和睡眠時的腦電波非常接近。換句話說,就是當一個人靜靜地在電視機前時,他的大腦無需主動反應問題,而此時此刻,他的身體也處於一種鬆懈狀態,而這種情況對人體大腦又是極為不利的,尤其是對於身體發育期的少年兒童來說,負麵影響就更大了。而且相比經常閱讀的孩子,那些經常看電視的孩子在其上學後的智力要遠遠不如前者。
我們都知道,兒童早期是智力啟蒙的最佳機會,而智力發育需要獲得不斷的信息刺激。不可否認,孩子能從電視上了解到一些東西,但是和閱讀相比,它對兒童的智力刺激作用顯然很小,又何以會有很大的智力啟蒙效果呢。所以說,用電視進行啟蒙教育而不注意閱讀的啟蒙效果,簡直就是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此外,對於一個從小就長時間地在待在電視前的孩子來說,一旦離開電視,很容易變得無所適從。不僅如此,任何需要付出意誌努力的事情,對他來說都有困難,都提不起興趣。時間久了,這種惰性會進一步遷移到學習上,使他對學習這種需要主動意識和意誌努力的活動望而卻步。
那麼,作為家長又該如何讓孩子自覺地少看電視,避免成為一個“電視迷”呢?看看下麵這位媽媽的經驗或許對父母們會有所啟發。
有一段時間,念小學的菲菲對看電視簡直到了癡迷的程度。本來菲菲爸媽都很少看連續劇,覺得太浪費時間。雖說菲菲從小就受此觀念影響,一般情況也不會主動去看,但是,當連續劇《還珠格格》正火爆一時時,菲菲周圍的同學們都在議論這部片子,菲菲回來就找到這個節目,一看就被吸引住了。
連續劇從晚上七點半一直播放到十點,而這個時間原本是菲菲寫作業、練琴或是玩耍的時間。按以前的習慣,她總是先寫作業,再去練琴或是玩一會兒,然後九點半左右準備睡覺。可是現在呢?連續劇開始的時候,菲菲隻是剛把作業寫完,完後就跑去看電視,等到連續劇播完了,自然也過了平時的睡覺時間,這時別說練琴,就連玩兒的時間都沒有了。
媽媽一想到菲菲剛開始學琴,必須天天堅持練時,心裏就不免有些著急,便想幹脆讓她每天少看一集電視劇。但是剛有這個念頭,就立刻否定了自己,她想孩子現在正看得投入,而且劇情本來就是環環相扣的,即便強行手段成功了,女兒也不可能在那個時間用心去練琴,沒有心又怎麼能練好呢?
其實,在這件事情上,菲菲自己也很著急。雖說看電視的時候很陶醉,但是一看完,發現沒有練琴時間了,她也很內疚。但是以孩子當時的意誌力,她還做不到主動要求少看一集。
後來,經過斟酌,菲菲媽媽又想了一個解決辦法。她和菲菲商量,放學回家先練琴再寫作業。就是說練完琴之後連續劇也差不多要開了,然後邊看電視邊寫作業。
也許,很多人認為這樣完全不可行,孩子應該從小養成好的學習態度。但是,菲菲媽媽卻是這樣想的:小學生的作業多半是體力活,完成作業時並不需要動用多少腦力,孩子隻要調動一部分注意力就可完成作業,而看電視本身又是件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就可完成的事,寫作業和看電視這兩件事應該可以同時進行。如果說有些影響,也並不嚴重,總體權衡還是個好辦法。
後來,由於家長的信任,菲菲心裏沒有任何不自在,果然她把這兩件事協調得都很好,連續劇開始前先練琴,然後邊看電視邊寫作業。
事實上,在連續劇播放的過程中,菲菲總因為看得太投入而忘了寫作業,但是隻要一插播廣告或是片頭片尾曲,她就會抓緊時間寫,而且她寫作業的速度明顯加快了。與此同時,為了晚上回家看電視方便,菲菲也懂得好好利用在學校的時間,這樣回家後作業就能很快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