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忙中不吼叫——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2)(1 / 3)

事實上,缺乏耐心的毛病若是養成了習慣,對孩子長大後的學習和工作成敗都會產生不利的影響。對此,澳大利亞的一名心理學專家曾做過這樣一個實驗,相信大家看過之後會有所感悟。

這個實驗是以一百多名中國兒童和澳大利亞兒童為對象,心理學家分給每個孩子兩盤巧克力,一盤多,一盤少,而且每個人還分了一個小鈴鐺。心理學家補充說:“如果你們有誰想馬上吃到巧克力,搖一搖你們手裏的鈴鐺就可以得到,不過隻能拿到少的那盤。而如果你們有誰想得到更多的巧克力,就需要耐心地等待十五分鍾。”說完這些話,心理學家就走開了。

後來,實驗結束了,令人不可思議的是,八成以上的中國兒童選擇了搖鈴,沒一會兒工夫他們就拿到了小盤的巧克力,並大口大口地嚼起來。而六成左右的澳大利亞兒童則選擇了堅持到最後,最終拿到了更多的巧克力。

很顯然,這個實驗考查的是孩子的耐力和自製力。而且實驗到此並沒有結束,心理學家繼續跟蹤了兩組不同選擇的孩子,那些懂得在巧克力麵前克製自我的孩子更加獨立,更容易實現人生目標,而那些急於吃到巧克力的孩子,做事情總是虎頭蛇尾,很難成就自己的人生目標。

那麼,作為家長又該如何培養孩子的耐心呢?

首先,家長要給孩子做好榜樣。如果家長對孩子所做事情的要求是虎頭蛇尾的,孩子自然缺乏耐心。所以,在孩子開展一種新的活動之前,家長就應該讓他把正在進行的活動順利完成好。比如說,畫完畫孩子就該洗漱睡覺了,家長應在為孩子燒水時就告訴他畫好這張畫後,就去洗漱。然後在孩子洗漱前也別忘了認真檢查一下他的畫,看看到底畫完了沒有、畫好了沒有,家長習慣這麼做了,孩子就不容易養成半途而廢的行為習慣。

其次,給孩子設置點障礙。我們都知道,耐心是堅強意誌磨煉出來的,越是在困難的環境中,越能鍛煉孩子的耐心。而家長有意識地給孩子設置一些障礙,就是為他們提供了一些克服困難的機會。久而久之,孩子就會養成做事有始有終的好習慣,而且孩子每努力完成一件事時,家長應當及時給予表揚,這樣孩子才會更有信心、更加努力地完成更有挑戰性的任務。

此外,家長也要善於集中孩子的精力,讓他們持久地沉浸在活動中。家長應該讓孩子明白,生活中的許多事情是需要耐心和等待的。比如說,很多時候,孩子餓了就會馬上要吃的,渴了會馬上要喝的,想要玩具了又會馬上要買給他,這種時候,家長不妨有意延緩一段時間,不要立刻滿足孩子的要求,毫無疑問,這對培養孩子的耐心是大有裨益的。

為“忙爸忙媽”支招

家長要鼓勵孩子玩一些有助於開發智力的玩具或是遊戲,這種活動可以自然而然地鍛煉孩子的耐性。

家長要多引導孩子玩一些團體遊戲,這樣不僅可以讓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習慣,而且在遊戲等待的過程中,也能鍛煉孩子的耐性和團結協作精神。

家長不要把父母的愛理解為全權代勞,這樣隻會讓孩子失去求知欲、失去耐性。

愛孩子,就讓他愛勞動

“我家孩子上幼兒園大班了,有點兒懶不說,還特別氣人,每當讓他幫我拿個東西,他總說你自己不能拿嗎?”

“女兒八歲了,是個聰明伶俐的孩子,可就是有點兒懶。我曾經想過很多辦法讓他做家務,又是鼓勵,又是講道理,又是命令的,可是他還是不積極,再三催促也無動於衷。”

“對於我那快十歲的女兒,我實在沒有辦法讓她做該做的家務了。每次我試著讓她做家務時,總會退化成一個極其嘮叨的過程,有時候,甚至還會變成一場全力以赴的戰爭。”

……

生活中,當忙碌的爸媽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到家時,這種情形總會一次又一次地發生,而與不愛做家務的孩子展開一場唇槍舌劍之戰又似乎成了唯一能迫使孩子行動的辦法。可是結果呢?往往事與願違。有一項針對我國目前獨生子女狀況的調查結果顯示:孩子每天花在家務上的時間隻有十二分鍾,有的甚至連最基本的家務活都沒有做過。

是孩子太懶,還是家長太放縱孩子?

沒錯,孩子是爸媽的心頭肉,疼孩子是理所當然的。而且現在的孩子平時上學、閑時輔導,這種連軸轉似的生活早已把他們壓得死死的,再讓孩子做家務,做父母的自然是於心不忍。

但是,為了孩子的一生,家長一定要從小培養他們愛勞動的習慣,對孩子力所能及的事不要大包大攬。殊不知,在家庭中,孩子也是一個組成部分,他們也應該對家負有責任。而且做家務活也是一個幫助孩子施展個人能力的好機會,鼓勵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著做,會做的事情經常做。做好這些“功課”,孩子才算交了一份滿意的“成績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