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家,叫孩子起床,簡直就是一場“拉鋸戰”,誰能堅持到最後,誰就是最終的勝利者。
我那孩子,用過的東西總不記得放回原處,提醒再三,還是會忘。
孩子總是那麼不小心,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事情。
我的孩子不比別的孩子笨,但做事總是虎頭蛇尾,半途而廢,沒有耐性。
……
忙爸忙媽辛苦了一天,回到家裏,還要麵對孩子不盡如人意的言行舉止,一旦情緒控製不好,就會非吼即叫,而在你眼裏的“善意之舉”,在孩子心裏很可能就是創傷。一位教育家曾說:“一個人如果養成了好的習慣,就會一輩子享受不盡它的利息;如果養成了壞習慣,就會一輩子都償還不完它的債務。”對於孩子同樣如此。讓他們從小養成一個好習慣,這樣他們的一生才會有一筆受用不盡的財富,而糾正一個不良習慣,也就堵塞了一條孩子成長路上的岔路。
小習慣成就大未來
培根曾說:“習慣是一種頑強的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的確如此,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一個人一旦養成一種習慣,就會不知不覺地在這條軌道上運行。如果這是一個好習慣,則會讓他終生受益;反之,就會在不知不覺中受害一輩子。
對於生長發育的孩子來說更是如此。著名作家葉聖陶說過:“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於父母而言,第一責任就是教育孩子,而教育孩子的第一位就是培養他們的好習慣。
一次,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席間,一位記者這樣問其中一位獲獎者:“請問,先生,您在哪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了您認為是最主要的東西呢?”
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蒼蒼的獲獎者嚴肅地說:“是在幼兒園。”
“幼兒園?”記者聽後,詫異了一下。但是,轉而他又認真地問:“那麼,您能告訴我,在幼兒園裏,您學到了些什麼呢?”
這位獲獎者看了看記者,嚴肅地說:“我學會了東西要擺放整齊,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學習要多思考,要善於觀察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全部東西就是這些。”
很顯然,這位獲獎者出人意料的回答,直接明了地告訴我們:兒時養成的良好習慣對其一生都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專家研究表明,三歲至十二歲這個階段,是一個人形成良好行為的關鍵期,而一旦過了十二歲,孩子就已逐漸形成許多習慣,而新習慣要想紮下根來就難多了。所以,在某種程度上,我們可以說:“習慣決定孩子的命運。”
但是,並非所有人、所有家長都能意識到這一點,用心看看下麵這幾個故事吧,它們無一例外都在告訴我們這樣一個道理:習慣不同,人的命運就不同。
故事一:
20世紀60年代,蘇聯發射了第一艘載人宇宙飛船,這艘飛船的宇航員就是大家熟知的加加林。
早在競選宇航員的時候,發生了這樣一個小插曲,才讓加加林在眾多宇航員的候選名單中勝出。
故事是這樣的:一次,幾十名待選宇航員前去參觀他們要乘坐的飛船,在進艙門的時候,隻有加加林一個人把鞋脫了下來。在他看來,這麼貴重的一個艙,怎麼能穿著鞋進去呢?令加加林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是這麼一個動作讓主設計師非常感動。他覺得,隻有把飛船交給如此愛惜它的人,他才放心。
後來,在這位主設計師的推薦下,加加林成功成為人類曆史上第一個飛上太空的宇航員。之後,有人還開玩笑地說,加加林的成功是從脫鞋開始的。
故事二:
某企業招聘,報酬豐厚,要求也頗為嚴格。幾位高學曆的應聘者過五關斬六將之後,要麵對的最後一輪麵試就是總經理這一關。可是,總經理卻突然對入座的幾位應聘者說:“我今天突然有點急事,你們等我幾分鍾。”
總經理走後,幾位躊躇滿誌的年輕人圍坐在大會議桌旁,你翻文件,我看手機,沒一人閑著,甚至還有人接聽電話時說著髒字。
幾分鍾後,總經理回來了,宣布說:“麵試到此結束,很遺憾,你們都沒有被聘用。”
這些應聘者聽後又驚又惑:“麵試還沒開始呢!”
這時總經理嚴肅地對大家說:“我不在的期間,你們的表現就是麵試。本公司不能錄取習慣不好的人。”應聘者聽了全傻了。因為從小到大,沒有人告訴他們這一常識,更談不上習慣養成。
顯而易見,一個人下意識的動作就是他日常習慣的體現,而衡量一個人的道德不是聽其口若懸河的言談,而是看其是否有良好的習慣。上述事例告訴我們,習慣不同,人的機遇就不同,一個具有良好習慣的人,就如故事中的加加林一樣,無疑會成就一番偉大的事業,而不具備良好習慣的人,隻能與機會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