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忙中不吼叫——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1)(2 / 3)

事實上,隻有在孩子小的時候,家長有意識地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才能為其一生的成材奠定一個良好的基礎,而培養良好習慣還不隻是為了成材,更重要的是為了孩子成人。一個有著良好習慣的孩子,才能使其修養更高,行為更規範,從而成為一個有教養的文明人。正如拿破侖所說:“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

由此看來,作為父母,努力培養孩子的良好習慣,就是送給孩子的一份最好的禮物,也是留給孩子的一筆最大的財富。

為“忙爸忙媽”支招

培養孩子的好習慣的關鍵在於了解孩子,任何教育都應以了解教育對象為前提。知道孩子在想什麼,在幹什麼,就能慢慢幫助孩子養成良好的習慣。

習慣可以在有目的、有計劃的訓練中形成,也可以在無意識狀態中形成。

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家長如果總是製造孩子的主動性和成就感,他就會在這方麵養成一個好習慣。反之,家長如果總是讓孩子有不自由感和內疚感,他就會在這方麵形成一個壞習慣。

一招搞定賴床寶寶

如果問問家有兒女的父母們,孩子的什麼問題最讓你們頭疼?或許每天早上喊孩子起床就是其中的一大煩惱了。雖說看著孩子睡得又香又甜的樣子,每個父母的臉上都會洋溢著燦爛的笑容,可是,如此這般酣睡可愛的模樣,如果出現在幼兒園校車啟動前的20分鍾,或是小學校門即將關閉前的半小時,相信沒有哪個家長會笑得出來,取而代之的反倒是為了叫醒孩子起床,父母與孩子之間展開的一場“拉鋸戰”。不僅如此,這也讓原本就十分緊張的清晨時光變得更加措手不及,而本就忙忙碌碌的爸爸媽媽或許還會因此而遲到,被扣了獎金。

鬧鍾響了,熟睡的媽媽敏捷地翻身起床,可是,隔壁兒子的房間卻一點兒動靜都沒有,媽媽想:“是兒子沒有聽見嗎?”

不一定。

這時,媽媽站在兒子床前,輕輕地說了句:“起床了。”兒子隻是翻了個身,便把他的小屁股對著媽媽。

“起來了,快點兒!一會兒又要遲到了,聽見沒有?快點兒!”看到兒子紋絲不動的樣子,媽媽著急了,趕忙用手推了推兒子,搖晃了一下他的身子。

這時,孩子的睡意已經漸漸被趕走了,開始有了反應。看樣子這個孩子已經同意起床,於是,媽媽語氣緩和地說:“起了啊,媽媽給你準備早餐去。”

忙了一陣後,根本沒有看到孩子的身影,媽媽隻好再次回到他的房間。讓她好氣又好笑的是,兒子依然在床上香甜地睡著。

媽媽見了,眉頭緊皺,使勁地晃動著兒子。這一次,兒子的睡意再次被趕走,眼睛微微張開一條縫,含糊不清地說:“再讓我睡五分鍾,一會兒就起,好媽媽。”媽媽早就知道孩子的話一定不算數,於是,硬把兒子拉起來,穿上衣服,把他推進了衛生間……

這種場景相信很多忙爸忙媽都曾經曆過,眼看時間不早了,自己也可能因此而遲到,可是,孩子就是懶在床上不起來,讓爸爸媽媽真是幹著急沒辦法,即便使出“十八般武藝”也都見效甚微。也許,不少爸爸媽媽也意識到沒必要對孩子大呼小叫,可是,孩子為什麼會這樣呢?請爸爸媽媽注意了,其實很多教子細節往往早已暴露了其中的緣由。

父母賴床的不良暗示

如果你們是一對從來不按時起床或是起床積極性也不高的父母,一想到每天要早起就感到痛苦不堪的話,這種情緒也會無形中傳染給孩子,漸漸地,孩子也會抵觸早起。可是,大人知道必須早起,而孩子往往克服不了這種厭煩情緒,磨磨蹭蹭也就很正常了。

硬性糾正賴床隻會讓孩子更抵觸

父母往往不認為起床是件難事,叫一聲就應該起來,不需要磨蹭,而孩子和父母的生活習慣是不一樣的。一旦父母對他們的賴床無奈了,就會用不耐煩的語氣批評、責怪孩子。這時孩子就會麵臨雙重壓力,要麼是被迫改變自己的習慣,要麼就是接受被批評的不愉快。當孩子帶著這種心情從被窩裏爬起來,他的情緒可想而知,磨蹭、抵觸自然也就成為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補償心理讓孩子起床更痛苦

父母總想給孩子最好的,給孩子無微不至的疼愛,尤其是當父母一想到孩子上學後每天都必須早起的事情,於是在孩子未上學前就隨便他自由自在地睡個夠。其實,這樣做隻會讓孩子養成睡懶覺的習慣,很難馬上習慣早起,而且孩子上學後麵對天天早起的事實,也會覺得很痛苦,自然便會磨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