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麼看來,孩子不勞動的懶惰完全是我們成人自己給他們“養”出來的,而安排孩子幫助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僅不是傷害,反而還是一種理想的教導方式。
看到這裏,也許有的家長會很無奈,可是我們的孩子早已養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讓他做點兒什麼簡直比登天還難,而且我們做父母的每天還得顧裏顧外,又該怎樣做才能讓孩子願意或是樂意做家務呢?不妨先看看下麵這位媽媽“罷工”的故事,或許從中你會受到一些啟發。
格蕾·施呂特是一位美國媽媽,與多數職場媽媽一樣,自從有了小寶寶,她就試圖尋找一種分身術來平衡自己的生活與工作。然而,她那一個八歲、一個十四歲的孩子實在是讓她和丈夫絞盡了腦汁,這兩個孩子終日隻知道看電視、玩遊戲,從來不肯幫大人幹一點兒活,每天隻有在爸爸媽媽不斷地嗬斥下,他們才會勉強動一動手腳。
終於有一天,這位“狠心”的媽媽決定該好好治治這兩個孩子了。
那天,孩子們起床時,在媽媽的臥室門上看到豎了一個牌子,上麵清楚地寫著:“媽媽罷工”。看到這一幕,孩子們頓時覺得很奇怪,趕緊推開門去問媽媽,這到底是怎麼回事。
這位“狠心”的媽媽說:“每天,隻要天一亮,我就要開始一天的工作,給你們準備早餐、準備衣服、整理被子,等你們回來後,還要準備晚餐,洗幹淨你們的衣服,而你們開心玩耍或是進入甜蜜夢鄉的時候,我還得有很多很多的任務要完成。可是,孩子們,當爸爸媽媽為我們這個家,為你們做這一切的時候,你們有誰主動提出幫一下,甚至連自己的功課都要大人來催,我們也覺得很累啊。所以,從今天開始,媽媽要罷工了,我不再為你們做家務了,從今以後,自己的衣服自己洗,自己要吃什麼就自己去做吧!”
後來,這位媽媽果然說到做到,不再為孩子們做家務。而孩子們也漸漸地明白了,除了看電視,他們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也漸漸懂得體諒父母的辛苦了。
很顯然,為了改變孩子的懶惰習性,這位媽媽使出了“罷工”這個“殺手鐧”。當然,這裏並不是提倡父母都用這種方式來培養孩子的勞動品質,這隻是下策,是不得已而為之,而孩子愛勞動的優秀品質是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的。
其實,孩子天生就是愛勞動的,之所以越長大越懶惰,原因不在他們,而在家長。還記得在孩子小的時候,一天到晚總跟在你的身後,纏著嚷著想做點事兒的情景嗎?而你又是怎樣答複的呢?“小祖宗,你就別幫倒忙了!”“寶貝,快學習去,別耽誤你時間!”也許,現在回憶起這些,你依舊不以為然;或是認為孩子小,急什麼,等他長大了自然就會了。其實,這種做法早在不經意中挫傷了孩子的勞動興趣和積極性。
疼愛孩子到什麼事情都包辦代替的程度,隻會剝奪他們學習做事的機會,當然他們也就什麼也不會或不願做了。這樣的家長又怎能培養出一個愛勞動的孩子呢?
為“忙爸忙媽”支招
愛孩子就要從現在起培養他們愛勞動的習慣。
孩子失去練習的機會,漸漸地,很多事情就真的不會做了。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父母就是最好的榜樣!
鼓勵孩子每天堅持做力所能及的事,讓他們在勞動中感受成長的快樂。
培養孩子愛勞動的習慣,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父母不斷地強化。
勞動不是懲罰孩子的手段,也不要過分地用物質或金錢來強化孩子的勞動。
像牛頓一樣
在孩子的童年時代,他們往往會醉心於某件事。玩得過分投入,會忘了上廁所,最後竟然尿褲子了;一門心思琢磨小鳥會飛多高,以至聽不到媽媽三番五次喊他們吃飯的聲音;讀了一本有趣的故事書,竟然忘了寫作業……一千個孩子總會有一千件癡迷的事情,盡管很多時候,這些事情在大人眼裏是那麼了無生趣。
再加上孩子的年幼無知和缺乏生活經驗,他們往往還會做出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事,甚至是闖一些小禍。家長花好幾百元買個電子辭典,用了沒幾天就丟了,甚至連丟哪兒都不知道;做番茄炒雞蛋,雞蛋磕開後,竟然把蛋液直接打進垃圾桶,還稀裏糊塗地問大人蛋殼該扔哪裏;讓孩子把玻璃杯放回櫥櫃,拿著玻璃杯在家裏繞了一圈,反倒奇怪地問大人給他玻璃杯幹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