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孩子是不是也會犯這樣或是那樣的低級錯誤呢?而每當遇到這種事情時,作為家長的你又是如何應對的呢?
盡管每一次,你都會口口聲聲地說要好好地和孩子談,但是,到最後總會不由自主地衝孩子發火:“你怎麼那麼不小心……”“我早就提醒過你了,你居然還……”過火的教訓話說過了,事後又後悔,“自己的脾氣怎麼改不了了?”可是即便如此,下次遇到同樣事情時,還是會忍不住先發一通火。
其實,家長實在不應該用“我脾氣不好”這樣的借口為自己開脫。對家長而言,“脾氣不好”可能隻是個小毛病,可它給孩子帶來的卻會是個大惡果,或變得脾氣暴躁、自卑固執,或變得屢教不改、一錯再錯,所以,為了不讓孩子的“小毛病”變成日後的一個大痼疾,從現在開始就要認真對待孩子的這些小“不是”。
一個叫牛牛的男孩,在他小的時候,跟多數孩子一樣,做事情總是不用心,會犯一些低級的錯誤。後來,爸媽隻好無可奈何地說他“像牛頓一樣”。
這個評價來自牛牛小時候看過的一個故事。牛頓醉心於實驗,一次竟然忘記在家裏等候他多時的一位朋友,這件事是他們早就約定好的。這位朋友等了好久都不見牛頓的身影,最後他把傭人給牛頓準備的午飯吃了,就走了。等牛頓終於從實驗室出來,看看餐桌上的殘局,竟然自言自語地說:“原來我已經吃過飯了。”他轉身離開飯桌,又鑽進他的實驗室。
其實,這麼說的時候,牛牛爸媽也會想一下自己,我們大人不是也同樣有很多弱點,會不時地犯些小錯嗎?比如說,去商場退衣服,走近專櫃才發現衣服根本沒帶出來;穿運動服去跑步,運動的時候才發覺褲子有些別扭,原來前後穿反了,家長如此,更何況孩子呢?
後來,牛牛念初中了,因為住校一周隻回一趟家。開始一段時間,每到周末返校時,他總會忘帶一些必需的東西,到了學校就忙給家人打電話,要求送一趟。
牛牛的學校離家較遠,如果爸爸媽媽跑一趟下來,半天時間就沒了,而且還得向單位請假。所以,爸媽每遇到這種情況,心裏總是氣鼓鼓的。但是,即便如此,牛牛父母都未曾因此而訓過他,隻是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都有各自的工作,而且都特別忙,為了這個浪費時間實在是太可惜了,而這對父母對孩子的“批評教育”到此也就結束了。因為他們明白孩子在給家長打電話的時候,就已經知道由於自己的疏忽給父母帶來了麻煩,這種情況下,作父母的就沒必要再責備他,這樣反倒給了他辯解卻不肯反省的機會。
有過幾次這樣的經曆之後,每到孩子返校時,牛牛爸媽都會有些擔心什麼事情他忘了,又要他們跑一趟,可是他們從未幫牛牛收拾過東西,隻是簡單地叮囑一句:“好好想想,把東西都帶全了。”
就這樣,一個多月過去了,牛牛很少丟三落四了,而且自己也能很妥當地把該帶的東西都收拾好。後來,牛牛還為此專門弄了個小本,把他要做的事情一一記錄下來,每次臨走前都會再翻一次,看有沒有什麼事情落下了。
很顯然,這是一個“像牛頓一樣”的孩子,而如何看待孩子無意中犯的一些小錯誤,對此家長又該以何種態度處理,這才是家庭教育的大問題,而牛牛的父母無疑是一對非常有智慧的家長。
他們會主動正視生活中為那些“像牛頓一樣”的低級錯誤,甚至對自己的行為也會自嘲一番;當孩子犯了一些小錯,他們不是憂心忡忡,不是立即幫助,也不是變成苛刻的父母,而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相信孩子自己有能力處理這些。所以說,在對待這件事情上,家長一定要從內心認識到兒童成長是需要“試誤”的,而孩子從生活中汲取的經驗與教訓,遠比大人口頭講一百遍道理要印象深刻得多。而且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他的“過失”與“成就”具有同樣的正麵教育功能。
為“忙爸忙媽”支招
隻要孩子有自尊、自愛的心態,有足夠的經曆,該學會的他都能學會,該注意的他都會注意到。
有智慧的父母不僅會欣賞孩子的優點,更會看待孩子的缺點。
家長批評孩子時,一定要選擇合適的方式,凡是對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和能力有損害的批評都是不好的。
當電視成了孩子親密的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