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忙中不吼叫——幫助孩子養成好習慣(4)(2 / 3)

培養孩子掌控時間的好習慣

現如今,很多家庭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時間越來越不夠用,尤其是職場爸媽們,每天不僅要處理繁忙的日常工作,而且還要盡己所能地照顧好孩子,甚至有的還要照顧上了年紀的祖輩,這就需要更多的時間與精力。然而,很多時候忙爸忙媽不得不麵對這樣的情景:早上的時間就像是打仗,可孩子老是慢慢騰騰,幹什麼都要慢半拍,怎麼也急不起來。看看下麵幾個小故事,或許就是現實生活中你的孩子的縮影。

故事一:

這天,小雨媽早上起床後,就不停地催促女兒小雨趕快去洗臉、刷牙,可是小雨卻賴著不動,還拽著爸爸給她講故事,好不容易說服小雨進了衛生間,她又玩起了水。總算洗漱幹淨該換衣服了,小雨又為穿哪件衣服而發愁。左挑右選半天後,才坐到餐凳上。開始的時候,小雨的表現還不錯,可是沒吃幾口就鬧著要玩,無論大人怎麼說都不聽。

小雨媽看了看掛鍾,眼看上班要遲到了,就不免向小雨發火了,看到媽媽對自己大呼小叫的,小雨生氣地說:“我不吃了,我吃飽了。”

看到女兒不吃了,小雨媽又擔心她是故意慪氣,怕餓著了女兒,於是對小雨又哄又騙,希望她再吃幾口,可是無論怎樣小雨就是不肯再吃,自顧自地玩了起來。結果幼兒園關門了,小雨媽上班也遲到了。

故事二:

妮子都已經上小學二年級了,還是沒有時間觀念,做什麼事情都磨磨蹭蹭的。每天早上洗漱的時候,一擠出牙膏她就會玩兒個,一玩兒就是十幾分鍾,著實讓急著上班的爸媽生氣。後來,妮子爸媽幹脆讓女兒早早睡覺,第二天早早叫醒她,這樣既保證了睡眠,不至於影響孩子的健康成長,而且早上時間也不會太緊張。可是,妮子洗個澡就得花上半個多小時,有時候甚至更長。有一次妮子媽媽觀察了一下女兒是如何洗澡的,這才發現妮子擠出沐浴露後,發現越搓泡泡越多,就玩兒起了泡泡。這時早已將洗澡這件事忘得一幹二淨了。

妮子生活中的磨蹭習慣,也發展到了她的學習上,比如做作業拖拉,喜歡東張西望,玩兒鉛筆等;在學校寫作業,別的小朋友已完成了作業,她隻完成了一半,甚至還會更少;晚上回家做作業,應該十分鍾完成的,她沒有半小時是完不成的。

雖然一整天都是爸爸媽媽的催促聲,但是妮子簡直就是充耳不聞,依然天天如此。爸媽不免擔心:妮子如此磨蹭,長大後該怎麼辦呢?

其實,抱怨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總是磨磨蹭蹭的家長還真不少,而孩子磨蹭更是一個世界性的兒童行為問題,究其原因實在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還沒有建立起時間的概念。那麼,家長又該如何幫助孩子建立良好的時間觀念呢?

首先,家長應該意識到,在孩子小的時候,他們的時間觀念遠沒有成人的“幾點鍾”那樣詳細確切。隻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對時間的判斷標準才會逐漸發生變化。所以說,家長應該適時地教孩子認識時間。

一般來說,孩子在三歲以前,幾乎都是活在“當下”,對於時間的流逝沒有什麼感覺,而且從孩子的話語中也很少提到過去或未來發生的事情。對於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來說,他們對時間的知覺主要依靠本身的“生物時鍾”來提供時間的訊息。比如說,孩子肚子餓了,便知道喝奶的時間到了,這種對喝奶的時間所產生的條件性反應,就是由“生物鍾”所提供的時間信息而形成的。

從孩子三歲開始,他們的時間概念才逐漸形成,此時,在他們的言談中會經常使用與時間有關的字眼,而他們總是借助生活中的具體事情或周圍現象作為判斷時間的指標。比如說,通過感知日夜和季節的變化以及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他們會對時間有一個理解。在孩子眼裏,“早晨”就是“起床或是天亮的時候”,“白天”就是“上學的時間”,“下午”就是午睡起來之後,等等。通常,三至四歲的孩子分得清白天、黑夜、早上、晚上;四至五歲的孩子分得清昨天、今天和明天;而五至六歲的孩子已經知道具體的幾點鍾。因此,在這個階段,家長可以借助日出、日落這樣的自然現象,或是昨天、今天、明天、過去、現在這樣的時間單位以及鍾表的滴答聲,讓孩子感知時間的存在。比如說,告訴孩子“下午三點鍾我們去科技館”,他可能無法理解,但是換成“睡完午覺後我們去科技館”,他就知道是怎麼回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