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76搜集高校招生信息早準備
案例播報
人家都說,“高考考學生,填誌願考家長”,這話還真有一定道理。原來我隻關注孩子的學習狀況,考完後一研究誌願才發現,自己對大學的了解是何等地貧乏。
想當年,自己高考時,省內的大學和中專,加起來也就三十幾所,而今呢,僅本科大學就近千所,而且幾乎都號稱麵向全國招生,許多校名聞所未聞。至於裏麵的專業術語更是讓我一頭霧水,什麼985工程、211工程、碩士點、博士點、重點學科、一級學科、二級學院、獨立學院……真是“洞中才數月,世上已千年”啊!
沒辦法,趕緊惡補吧。網上有數以百計的跟高考有關的網站,上麵粘貼的內容,既有專家的高屋建瓴,又有家長的交集百感;既有老師的諄諄教誨,又有考生的心得體會。最令人興奮的是,專門有一個高三家長的貼吧,每次打開,都有無數“同一戰壕裏的戰友”在那裏灌水,讓我有一種找到組織的感覺。
惡補非常見效,很快我就弄清了什麼叫一本,什麼叫二本,什麼叫科研型大學,什麼叫教學性大學。然而,畢竟我下手得太晚,許多資料還沒研究透就該上陣了。
最終,我們還是在誌願這個坎上留下了一點遺憾——給孩子參謀的學校還可以,專業則沒有填好。
如果我有第二個孩子參加高考(當然這是不可能的了),肯定會在他剛上高中時,就開始做準備工作了。
案例點評
高考難,填報誌願更難!
分數高的,擔心報低了吃虧;分數中等的,擔心報高了落榜;分數較低的,擔心最後沒學上。真是各有各的難處呀!難怪每年高考過後,由於填報誌願的失誤,總會有無數考生“獨自空悲切,對隅淚千行”。他們或為“上線落榜”而傷心,或為“高分低就”而痛心,或為“醉入花叢”而錐心。套用托爾斯泰的一句名言:“歡樂的考生都是相似的,憂傷的考生各有各的不同。”
家長們可能知道有個成語叫“未雨綢繆”,它出自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說的是有一隻雌鳥為了撫育幼雛,趁天還沒有下雨,就提前用樹皮把巢纏牢,把孔隙堵好,以使自己的兒女安全成長。
同樣道理,如果家長能提前做好高考誌願填報前的一些準備工作,那麼,當高考誌願表擺到麵前時,家長就可以從從容容地幫孩子填上早已心儀的學校和專業,從而避免由於時間倉促手腳忙亂所帶來的“上線落榜”“高分低就”和“醉入花叢”等種種失誤。
如果說考試關還隻是孩子一個人在考場上進行的智力闖關,那誌願關則是體現家長、考生、親朋好友等群策群力的集體闖關。所以,家長在平時就要多操點心,幫孩子做好高考誌願填報前的信息篩選工作。
呂老師提醒
1.理解招生政策
高校招生是一項政策性很強的工作,教育部每年都會發布當年的《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工作規定》。可是你注意到了嗎?目前我國的高校招生隻是表麵上的“全國統一高考”,即“統一考試時間,統一考試科目,統一錄取批次”(當然,也有個別省份考試科目及錄取批次略有調整),而本質上則是“各省統一高考”。因為,高考是分省命題,分省錄取,也就是說,你參加的是“全國統一高考”,實際上錄取時隻是在與本省的考生競爭。因此,你既要研究教育部麵向全國頒布的宏觀招生政策,更要研究省(區、市)招生部門麵向本地考生公布的具體政策和規定。如招生條例、錄取體製、投檔原則、體檢標準、照顧政策及填報誌願細則等,特別要注意當年招生政策和上一年相比有什麼變化。比如加(降)分錄取照顧政策,這幾年教育部和各地的招生政策幾乎年年有變,你必須逐字逐句研讀,才能對號入座。
2.了解招生形勢
因為招生計劃是分省製訂的,所以你要了解本省招生計劃和錄取比例,如今年考生總數是多少?其中文科生、理科生、藝術生、體育生、職高對口生分別是多少?較往年有什麼變化?省內和省外院校在本省共招多少人?文史類、理工類、藝術類、體育類、對口類分別招多少人?提前批、一本、二本、三本、高職各招多少人?報考數與招生數的比例是多少?這個數字與往年相比是增加還是減少了?搜集這些信息,會讓你大致明白自己今年能上哪一批次的學校,有助於整體把握填報高考誌願的原則和方向,避免主觀臆斷、草率決策。
3.明確個人定位
高考分數是填報誌願的基礎。由於高校招生的主要規則是以文化考核為主,錄取辦法是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錄取,所以你一定要弄清自己的分數定位,即分數排名。
你可以根據自己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績以及在本年級的排名,明確自己的整體學業情況。尤其是進入高三以後的幾次模擬考試,在形式和難度上已經與高考非常相近,綜合自己幾次模擬考試的分數位次,再參考一下本校往年考取各類高校的錄取率,基本上就可以確定自己在全省考生中的大致位次。個人定位明確以後,就能以此作為知分前重點收集相關招生院校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