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目前來看,能做出這種承諾的學校,大部分都是一本院校,以及少部分二本院校裏的“牛校”。同時,這類學校大部分已經有了“入學轉專業”的政策,進校後在第二年還有機會學習你喜歡的專業。所以,如果你的分數沒有絕對優勢,最好還是填報專業服從調劑,這會讓你被錄取的概率增加不少。
2009年,山東省一批本科錄取時,約有3000名600分以上的考生落到第二誌願,這些考生幾乎都是由於不服從專業調劑而落選的。這麼多高分考生落選,致使部分“冷門”院校在二誌願錄取時“水漲船高”,如:中國農業大學接收文科10人,最低分620分,理科29人,最低分647分;東北農業大學接收的文科最低分為601分,理科最低分為613分;華南師範大學接收的理科最低分為602分;山東師範大學接收的理科最低分為612分。
4.“服從調劑”欄填寫注意事項
(1)填寫“是否服從調劑”欄時不可含糊不清,要明確表態,也不可空著不填,凡“空白”將按不服從調劑對待。
(2)如果政策允許,填寫時可以具體一些,寫明服從哪些學校,哪些專業,可以按自己意願多寫幾個具體專業;或者有範圍的表態,可填服從除哪類院校或除哪些專業之外的任何專業。這樣的話,有關高校的招生人員就容易下決心定奪。不過,目前,大部分省市的誌願表上不允許這樣填寫。
真相81先選學校還是先選專業
案例播報
曉華是文科考生,語文和英語成績都不錯,高考總分是605分。她的專業誌願很明確,首選語言類專業,尤其喜歡對外漢語、漢語言文學專業,對新聞學、傳播學、國際經濟貿易、國際政治等專業也能接受。
在有了明確的專業意向後,一家人根據她的分數和往年各高校的錄取分數線,經過層層篩選,將本科一批一誌願鎖定在北京外國語大學(對外漢語、漢語言文學、新聞學等專業)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英語、德語、法學等專業),他們的想法是:
北外是以語言類為專長的高校,而北航的名氣似乎更響亮。到底選哪個學校?全家人在這兩個學校間猶豫不決,難以取舍。
他們找老師谘詢,老師給他們分析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是以理工科見長的高校,在航空、航天、動力、信息、製造等領域更具優勢,但開設的文科專業較少,對文科考生來說選擇餘地小。老師建議如果確定報考語言類專業,北京外國語大學和北京語言大學更合適。然而,以曉華的成績填報北外有點冒險,報北語則更穩妥。
對外漢語專業是北京語言大學的特色和優勢專業,該校本身也是一所以語言教學與研究為特色和優勢的大學,在國內從事對外漢語教育曆史長,規模大,師資力量雄厚。另外,北語的對外漢語專業招生人數也較多,從曉華的成績來看,被錄取的可能性更大。
曉華接受了老師的建議,本科一批一誌願選擇了北京語言大學。最終,她順利被該校對外漢語專業錄取。
案例點評
每年一到填報誌願時,是以選學校為重點,還是選專業為重點,一直都是考生和家長無比糾結的問題。有些考生覺得“先進大門再說”,隻要能考上某某大學,學任何專業都能接受。還有些考生的想法不同,他們認為隻要能學某某專業,上哪所大學都無所謂,隻要這個學校不是太差就行。
其實,“為上大學而上大學”或“為學專業而學專業”都不可取。考生和家長在實際選擇中,不能絕對地將二者對立起來,而要結合自身實力,綜合考慮學校和專業兩方麵因素,慎重選擇。
案例中,曉華的成績不錯,專業方向又很明確,所以老師就先幫她圈定了兩所語言類學校。然而,又根據她的分數,將特色專業作為選擇學校的依據,基本上達到了學校和專業雙贏的結局。
呂老師提醒
1.專業競爭更激烈
在平行誌願下,如果首選學校,就要適當降低專業的要求;如果首選專業,就要考慮降低對學校的選擇。這是因為實行平行誌願,必然會使高校的投檔分“扁平化”,即以往投到同一所高校的考生相差幾十分的現象減少了,考生的分數變成比較接近,“大小年”現象也隨之消失。在此情況下,專業的競爭就更加劇烈,考生要更加重視專業的冷熱搭配,在專業選擇上要留有餘地。
2.先選學校還是先選專業的原則
填報誌願的過程實際上是考生依據自己的理想、興趣、特長以及未來的職業傾向,在高考成績、學校以及專業之間尋求平衡的過程。究竟是先選學校還是先選專業,可以遵循以下3個原則:
(1)高分考生選學校,低分考生選專業
即:分數上了一本控製線的考生優先選擇學校,因為在名牌大學就讀,發展空間會更大,而且名牌大學換專業相對容易。而對於各批次中分數較低的考生而言,最好先考慮挑一個好專業,因為現有的分數不支持挑好學校,此時如果能找一個符合自己興趣愛好的專業,對以後的學習和就業都有好處。
(2)文科考生選學校,理科考生選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