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相97高考之前報誌願有哪些技巧

案例播報

北京考生小浩,2012年考了624分(理科)的好成績,卻與第一誌願複旦大學失之交臂。

他說,考前報誌願時,主要根據一模成績,確定自己的區排名,再通過排名對應相應區間的高校,結合自己感興趣的專業,選擇第一誌願學校。當時,他鎖定了複旦的技術科學實驗班和中科大的計算機專業作為第一誌願的備選項。經過權衡,小浩沒有選擇把握更大的中科大,而是決定衝一衝複旦。確立目標後,對於第二誌願,他沒有多考慮,隻圈定了專業,凡與計算機或科學技術相關的專業均可,至於報哪所學校都交由父母代勞。最終他填報了北理工、武漢大學和北工大作為第二誌願學校。

直到錄取結果出來以後,小浩才為報誌願時的衝動後悔。雖然手握624的高分,但與他所報第一誌願專業錄取線還相差十來分。最終,他被北工大錄取。不過,他的專業與他第一誌願選的專業很相似,都是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實驗班。

案例點評

目前,全國隻有北京和上海是在高考之前填報誌願。由於上海實行的是平行誌願方式,所以多數考生和家長還是比較滿意的。而北京既在考前填報,又不完全采用平行誌願,因而每年高考過後,都會引起一部分家長的不滿。

北京為何采用考前報誌願方式?考後報誌願又有何隱患?對此,相關教育部門負責人這樣解釋:自從恢複高考以來,北京基本都采取考前填報誌願的方式,隻有1989年、1999年、2000年和2003年為考後填報誌願。

從錄取情況來看,考後報誌願容易形成“兩極”結果:一方麵,考生容易“紮堆”;另一方麵,招生學校容易“斷檔”。誌願分布的不平衡比其他年份更加突出。對考生而言,通知成績後填報誌願,往往認為心中有數,但因為隻知道個人分數,不知整體情況,而忽略了整體分布的複雜性,最後還是很盲目,結果依然不盡如人意。對高校而言,無法向考生提供負責任的相對準確的信息谘詢服務;對考生家長而言,更是備受煎熬,尤其是增加了過重的心理負擔。家有考生的父母總想早點進入角色,5月份甚至更早就開始谘詢,直到7月底填誌願,為期幾個月的戰線拉得過長。

無論此種解釋是否符合事實,每年總會有部分高分考生“下嫁”,案例中的小浩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呂老師提醒

1.考前要弄清自己的分數定位

由於高校招生的主要規則是以文化考核為主,錄取辦法是從高分到低分依次錄取,所以在考前填報誌願時,考生一定要弄清自己的分數定位,即分數排名。

分數定位包含兩個意思:

(1)你的分數在高中學校的位次:高中三年的平均成績以及在本年級的排名,可以使你了解自己的整體學業情況。尤其是高三第二學期的幾次模擬考試,在形式和難度上與高考非常相近,綜合自己幾次模擬考試的分數位次,再參考一下本校往年考取各類高校的錄取率,基本上就可以確定自己所能報考的院校檔次。

(2)你的分數在全市考生中的位次:你的分數在本市的位次排名,是決定你上什麼學校的關鍵因素。

就北京考生而言,一般在4月份,各區都會組織最後一次大型模擬考試,考試的難易程度雖然與高考有一定出入,但考生的分數位次是比較穩定的。比如你所在的高中有考生1000人,往年本科一批平均錄取率為20%,本科二批為20%,本科三批為10%,高職專科為50%。如果你在本校的排名是前200名的話,說明有希望上一本;如果排名在200~400名之間,說明有希望上二本;如果排名在400至500名之間,說明有希望上三本;500名之後,那就隻能上高職了。

2.考前要弄清自己的院校定位每一批次院校的數量都有上百所,有的甚至是數百所。同一批次的院校,在錄取分數上存在著巨大差異。了解某一所學校近三年來在本地的錄取分數,可以明確該校在當地人心目中的位置。由於慣性思維,社會上如果認為某個學校好或者差,這樣的觀點是很難在短時間內扭轉的。因此,各個學校的分差可以為你提供相當可靠的填報依據。

分數在不同批次院校的考生應該有不同的選擇。

(1)一本批次考生:根據往年錄取情況,本批次考生一般熱衷報考名校,除了北京的名校以外,其他省市的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浙江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武漢大學等一流名校,也是北京、上海等考前報誌願考生競爭的焦點。考生分數如果競爭力不是很強,可以選擇外地不太熱門的名校,如江南大學、河海大學、東北大學、西安交大、哈爾濱工大、四川大學、重慶大學等。如果考生的分數剛踩一本線,而又比較看中“211工程”的招牌,可以選擇外地省屬“211工程”院校,或者是近年來由於政策照顧而晉升的“211工程”院校,如廣西大學、內蒙古大學、貴州大學、延邊大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