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家人、老師、朋友的嗬護下,我走過了複讀的一年。當初選擇複讀的時候,想的是為去北大再搏一次,然而真正走過了這一年,我發現它耗掉了我所有的激情,磨掉了我所有的棱角。第二年填報誌願的時候,我報的是人大。後來,清華的招生老師覺得我的分數報清華應該很穩妥,最後我才改填了清華。
其實這不是一種執著,同樣是一種妥協,作為文科生的我沒有報北大是因為我已經再沒有膽量搏了,北大文科的分數會比清華高一些。然而分數出來,我是市裏的文科狀元,在全省的排名也進入了前二十,超過北大的錄取分數線十多分,但還是與我最向往的大學永遠錯過了。人人都是會有遺憾的,尤其是複讀生的膽子更小。
然而能一路平穩地發揮,我已經很慶幸了。
案例點評
每年的八月,對於高三畢業生來說,是一個分化的季節:考上大學的考生憧憬著象牙塔的美好,落榜的考生卻在是否複讀的掙紮中煎熬。
高考確實有它的偶然性,但多數還是必然的,也就是說,對於絕大多數人,其獲得的分數實際上正好體現了他的水平及在所有高考人群中的位置,可是很多家長卻以“孩子發揮不好”“考場失利”等為借口,希望通過複讀,孩子的分數能有一個較大的提升。
一般來說,複讀一年,分數提高10~30分屬於正常現象,若非毅力堅強、決心很大或者這次高考出現嚴重失誤的學生,很少有人提高的分數能超過50分的。尤其需要提醒的是,並不是每個人通過複讀都能增分,也有不少是降分的,這對家長和考生的心理顯然是一種考驗。如果決意複讀,每一位考生和家長就要在身體和心理上做好兩手準備,不能簡單地把複讀與分數提高劃等號。
呂老師提醒
1.複讀並非人人合適
不是所有的考生都適合複讀,也就是說複讀是有條件的,家長和考生一定要結合自身情況理性做出判斷。造成高考成績不理想的原因是多方麵的,每個人的情況是不同的,一般來說,以下三類考生不宜複讀:
(1)以幾分之差沒能考上名牌大學的高分考生一般考分上升空間較小,特別是已經上了重點線的考生選擇複讀一定要慎重;(2)原本基礎太差,由家長督促複讀的考生,由於學習態度不端正,積極性不高,很有可能越補越差,分數不升反降;(3)考生本身學習一直很刻苦,每天起早貪黑,非常努力,精力已經使絕了,但是由於智力因素,隻能考上三本學校。
2.如何判斷是否適合複讀
(1)看發揮
有的考生平時成績還過得去,但因為考場沒發揮好或犯了一些低級錯誤導致高考失利。如考試時身體不適,因生病影響水平發揮;心理焦慮,整夜失眠導致考試失常;粗心大意,塗錯了卡,漏做題,時間分配不當或違反考規導致扣分、丟分等。
此類考生可考慮複讀一年。
(2)看潛力
比如說考生在高一高二時,由於貪玩、迷戀網吧、早戀等而耽誤了學習,到高三甚至是高三下半年才覺悟並開始努力,這次高考成績雖然不太好,但如果他把這股勁頭堅持下去,再複讀一年,效果可能會很明顯。
(3)看心態
選擇複讀需要具備更加優秀的心理素質。複讀的人經曆了一次重大失敗,一般更加容易悲觀,對於考試更加容易緊張和焦慮。從考生個性看,許多考試失敗的考生就是一個愛緊張的人,當年的失敗經驗會在記憶中留下深刻印象,致使整個複讀像一個夢魘,失敗的情緒常常伴隨著他們。如果考生心理承受力夠強,可以複讀。
(4)看誌願
有的考生由於所報誌願沒有拉開梯度,結果考出的是一批本科的分數,卻掉入二批本科;也有考生填了“服從調劑”,結果錄取的專業與自己心目中的誌向差距太大。在這種情況下,考生可選擇複讀,並在下次報考誌願時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