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看石鍾山怎樣延續紅色激情(2 / 3)

問:石光榮、高大山、柳秋莎等等人物,都有一個鮮明的特點就是海量,您也喜歡飲酒嗎?是海量嗎?能否介紹你的生活愛好?

答:一直認為一個男人的飲酒風格可以透視其人的性情和為人處事的態度,我喜歡那種豪飲,而不是借故推辭的真性情男人,我身邊的朋友也都是這類人。我喜歡喝酒,酒量也還可以,不過現在的身體不再允許像年輕時那般狂飲了,但碰上知已和性情中人還是忍不住要多喝些,身體上的不適早被拋到腦後了。我在生活中喜歡觀看有輸有贏的體育比賽,像足球等。讀書和寫作那是工作需要,算不上愛好。另外還喜歡在有山有水的地方靜下心來住上幾日,是那種從容不迫的小憩。

問:今後有什麼寫作計劃嗎?《大院子女》是否標誌著你在題材上有新的變化?

答:現在正在創作一部長篇小說,暫定為《遍地故鄉》,是講述三代軍人的故事。從他們的情感入手,表現幾代人對戰爭、生命的認知過程,解讀不同年代的軍人的使命和責任。預計九月中旬完稿。明年上半年計劃創作一部關於20世紀30年代東北題材的長篇小說,內容涉及有青樓女子、淘金者和采人參夢想發財的一群男人,仍然是一部關於男人和女人,情與愛,金錢與生命的故事。

《大院子女》這部小說的題材肯定和以前創作題材有所不同,因為關注點不一樣了。不論是書中的內容,還是改編後的電視劇,相信一定會引起不同的反響,在這部作品裏不僅有我個人的影子,同時也有著那個時代的你我,這一個關於我們的故事,我期待著會有更多的人會喜歡上她。

答《中國新聞出版報》記者

問:請從作家的角度談談您對目前軍事小說現狀的總體看法。

答:看軍事題材的文學應該放在全國文學範圍內,軍事題材的文學是大環境文學的一部分,水漲船高,大環境下的文學興盛之時,也會是軍事題材的文學繁榮之日。上個世紀80年代初,軍事題材的文學似乎熱鬧過一陣子,大概因為是那場局部戰爭,並不是因為軍事題材的作品取得了多麼大的成就,而是人們在關注那場局部戰爭的本身。現在回過頭來看,那些曾經紅火過的軍事題材作品,又能留下幾部呢?那種暫時的繁榮隻是一種假象。因此,我看軍事題材的作品從來沒有繁榮過,也就談不上低俗了。說現在的軍事文學不景氣,其他題材的文學作品又何嚐轟轟烈烈了?部隊從事軍事題材的作家,同樣生活在大環境之中。我希望部隊作家所創作的軍事題材作品率先打破文學的沉寂。

問:作為一名在社會和軍隊都有影響的作家,您覺得您的作品打動讀者的地方是什麼?

答:大家都知道,文學即人學。隻有把人吃透了,把人的命運寫到位了,這樣的作品人們就會喜歡。文學不是紀錄生活,她在講述人們的幻想和理想,把沉寂在人們心底不易察覺的那份感動調動起來,人們就沒有理由不喜歡文學。文學說到底是告訴我們生活中不能夠達到的內容,是人生的一種概括和總結,如果一個寫作者能夠清楚這一點,並且把寫作技術融入其中,那麼他們所創作的作品,讀者或觀眾就沒有理由去不喜歡它。我正在嚐試這麼去做,努力讓自己的作品贏得更多人的喜愛。也有人說,文學是少數人的事情,越卓爾不群越好。我認為文學的形式是大眾的,所表敘的思想應該是形象的,文學不是哲學,她是大眾的,對於思想可以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不管怎樣去表述,首先應該是形象的。

問:據了解,目前軍隊題材的影視作品很為觀眾看好,可相關的圖書卻反應平淡,沒有出現熱銷局麵,您認為原因是什麼?

答:在眾多的影視作品中,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隻能占一小部分,有時換一種口味也是件挺新鮮的事。觀眾關注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大多是關注那種陌生的生活。從我的角度來看,軍事題材的影視作品成功的很少,而形式大於內容的很多。

圖書和電視劇作品相比,它們的平台不一樣,電視劇是免費的午餐,圖書則不一樣,看書得自己掏腰包,所以看電視劇的人永遠多於讀書的人。

問:有的作家說,我隻管寫書,賣書的事是出版社的事,您同意這種說法嗎?作家與圖書市場的關係該是怎樣的?

答:作家寫書的過程應該說是一件非常純淨、神聖的儀式。書出版後就是商品了,最大的利潤就是追求市場化。書稿一離開作家的案頭,她就不僅僅是一部作品了。作家和出版社能夠聯手做一些宣傳和策劃,如果對圖書的銷售有利的話,我想這是一件好事,這本身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每個讀者不僅是出版社的上帝,同時也是作家的上帝。我不讚成作家迎合讀者去寫作,但我認為作家為了使自己的作品擁有更多的讀者,和出版社一起去宣傳這部作品,應當是一件不錯的事情。

答《新聞出版報》記者:

問:看到書名,我想您也許在試圖講述部隊大院環境下成長起來的一些人,書裏的兒女肯定有軍人,也應該會有從事其他職業的人。請問,《大院子女》講的是什麼?

答:《大院子女》這一題材已經醞釀許久了,和我以前創作的“父親係列小說”相比,角度和投入的情感方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父親係列小說”對父輩的情感是複雜的和多義的,那個年代的軍人的共性很容易找到,讀者也很容易接受,欣賞這些人物時帶著許多的寬容和理解,然而在創作《大院子女》這部小說的時候,主人公的經曆和情感又有了許多自己的經曆,可以說《大院子女》這部小說寫的是自己這一代人的經曆和奮鬥史。因為我們這一代人與父輩那代人相比,時代背景不同了,經曆的文化和社會的變革是父輩那一代不可同日而語的,因此,我們這一代人對生活和情感,以及事業的選擇豐富了許多,因此,在尋找典型性上就有多種可能性。《大院子女》這部小說已經不是家族史的寫作,應該說是對群像的描述——作為“大院子女”的兩男兩女所走進社會後的不同經曆。作品的主題內涵更具有了當代性和多義性。

作為“大院子女”這種特殊的群體,他們的命運和出身文化背景的不同,注定和社會上眾多人的命運有所不同,他們的理想和經曆也就存在著許多獨特的故事和心理曆程,但畢竟是生活在同一時代當中,又有著和大多數人共性的東西,那就是社會的命運決定了這一代人的命運。

在《大院子女》這部小說裏,我無一例外地寫到了軍人,既有上一代軍人,也有我們同時代的軍人。作為軍人的描寫,上一代軍人共性的東西容易找到,那就是他們經曆了戰爭,在戰爭裏錘煉的軍人,有著他們的特殊性,創作起來也容易一些。然而在和平時期對軍人的描寫的把握,的確是作家矛盾和困惑的感情,但在《大院子女》這部作品中,對軍人的描寫注定了他們的情感世界和內心經曆,他們在這種經曆中一步步地走過來,最後走向成熟。我認為,情感是一個人性的標誌,對情感的把握和抉擇最能展現一個人的內心世界,而人的內心又是最能折射出這個人對生活和世界的態度,我想對一個人的把握和了解,應該從他的感情入手,況且我們每個人無時無刻都生活在情感的世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