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6章 附錄(3)(1 / 3)

反應第二

古代能以大道理來教化萬物、指導萬事的聖人,其所作所為都是與自然規律相伴相生的。追溯過去,再想想未

來;回顧曆史,以了解當今;通過審視他人,以反省自己。動靜、虛實如果在當今的時代出現異常,那就要回到過去的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經驗。有些事情是要反複

探索才能把握好的,這就是聖人的見解,所以我們不可不認真地去研究。

別人說話是動態的,自己沉默是靜態的。要靜觀他人言談來聽出他的言語含意。如果他的言辭有矛盾之處,我們就要仔細反複詢問,以便弄清楚。其相應原意就必然呈現。語言可以模擬事物的形態,事物同樣也有可以類比的規範。有“象”和“比”,就可以預見事件的進一步發展。所謂“象”,就是模仿;所謂“比”,就是類比。以無形的規律來探求有聲的言辭,可以引誘對方說出他的真實意圖,如果與事實的發展規律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對方的實情。這就像捕野獸用張開的網一樣,我們多設一些網,彙集在一起就可以等待野獸落入。如果把捕野獸的這個辦法也能應用到人的溝通上,對方也會像野獸一樣被我們捕獲。這就像一張釣人的“網”。但是,如果當對方的言行不符合常規,我們做了這樣的策略仍得不到想要的效果,就要變換方法,用“形象”去感化對方,進而考察對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實情,進而才能控製對方。因此,不斷反複提出問題,看對方作出的相應回複,如此循環往複,就有了模擬類比,心裏就有了與對方繼續交談、了解對方的基礎。再與對手推敲琢磨,反複驗證,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過說話反映出來。聖人誘惑愚者和智者的方法不同,但都可以確定是成功的。

古人善於從反麵聽取別人的言論,可以通過鬼神莫測的方法刺探到實情。他們隨機應變得當,可以清楚地掌握對方實際情況,從而周詳有效地駕馭對方。如果不能周詳地掌握對方的情況,就不能明察其真實含義,得到的情況也就不會明了,心裏的把握也就不會全麵,根據這些製定的決策基礎也就不堅實,不周密。所以要把模仿和類比靈活運用,就要會說反話,以便觀察對方的反應。想講話時,首先要先沉默;要想敞開時,就先收斂;要想升高,就先下降;要想獲取,就先給予。想要了解對方的內情,就要學會善於運用模仿和類比,以便把握對方言辭的真實含義。一致的聲音我們可以彼此呼應,合乎實際的道理規律一定會有共同的結果。有時候可能是由於這個原因,也有時候可能是由於那個原因,可以用來侍奉領導,也可以用來管理下屬。這是我們能分辨真偽,了解異同,辨別對手那邊是真實情報還是詭詐之術的途徑。行動、言說、沉默都要通過這些形式表現出來,喜怒哀樂也都要借助這些模式事先確定法則。用這種反聽的方法,自己先要平靜下來,以便聽取對方的言辭,考察事物的道理,談論萬物,辨別強弱。雖然這還不能真正了解到事情本質,但是我們可以根據輕微的征兆,探索出同類的大事發展趨勢。就像刺探敵情時,我們深居敵境一樣,要首先估計敵人的能力,其次摸清敵人的意圖,像驗合符契一樣可靠。要像蛇一樣迅速,也要像後羿張弓射箭一樣準確。

所以要想掌握事物的變化規律,要先從了解自己開始,隻有了解了自己,才能更好地了解別人。我們要對別人的了解,像比目魚的雙眼一樣沒有距離;掌握對方的言論,就像聲音與回音一樣契合無誤;明了對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樣不分離;偵察對方的言辭,就要像用磁石來吸取鋼針敏捷,用舌頭牙齒來獲取烤骨上的肉一樣萬無一失。自己暴露給對方的地方要盡量微乎其微,而偵察對手的行動一定要十分迅速。就像陰變陽,又像陽轉陰,像圓變方,又像方轉圓一樣圓潤自如。在情況還未明朗之前,可用靈活的方法來誘惑對手,在情況明朗以後就要用方正直率的方法來戰勝對方。無論是向前,還是向後,或者是向左,還是向右,都可用這個方法來對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確定策略,那肯定也無法使別人步調與自己一致。做事不掌握方法技巧,叫做“忘情失道”(不考慮實際情況,不遵循事物發展的規律)。隻有自己首先確定周密詳細的行動方案,再用這種事先製訂的方案來駕馭對方,才能在不暴露真實意圖的情況下,在無形當中驅使大多數人為己所用,最終達成我們所想要的成功,而對方直到最後還不明白我們成功的秘訣在哪裏,這就可稱之為“天神”。

內揵第三

君與臣之間和上司與下屬之間的關係都是很微妙的,有的兩者之間的距離很遠卻顯得很親密,有的看似距離很近卻又很疏遠;有的在身邊卻不被重用,有的在離開之後還受重用;有的天天在君主眼前卻不被信任,有的距離君主十分遙遠,卻不斷聽到君主在思念他的話。世間萬物都有被采納和建議兩個方麵,平常的東西都是與本源相聯結。有的是靠道德相聯結,有的是靠朋黨相聯結,有的是靠金錢財物相聯結,有的是靠聲色犬馬相聯結。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張,就要學會做到想進來時就進來,想出去時就能出去;想親近時就可以親近,想疏遠時就可以疏遠;想接近時就可以接近,想離去時就離去;想被重用就被重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所以要像母蟲率領小蟲出行一樣,出來時不留痕跡,進去時不留標記,來去自由,誰也沒法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