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九龍寶劍作為東陵至寶之一,先為孫殿英所得,後獻給戴笠,請他轉交蔣介石。當時戴笠不在北京,因此這把寶劍暫時保管在北平情報站站長馬漢三處。不知為何,馬漢三卻將九龍寶劍私藏家中,並未上繳。到了1940年,馬漢三在北平被日軍俘虜,他為求活命,把此劍主動獻給大名鼎鼎的日本女間諜川島芳子。川島芳子本名金壁輝,係宗社黨巨魁肅親王愛新覺羅·善耆之女,後被日人收養,改名川島芳子,是清宗室與日本合力培養的代表人物。
川島芳子對這把寶劍愛不釋手,珍藏家中。抗戰勝利後,她被軍統捕獲,馬漢三趁機闖入其家中,拿走九龍寶劍。在審訊中,川島芳子交代出此劍下落,戴笠大怒,召來馬漢三問話。馬漢三連忙把寶劍交回,又送了大量賄賂,此事才算揭過。
1946年3月17日,戴笠攜帶此劍從青島飛南京,要親自麵交給蔣介石。不料飛機在江寧岱山撞山墜毀,戴笠和其他機組人員全數死亡。軍統幹將沈醉親自帶隊趕到現場,在當地農民手裏找回了九龍寶劍。可惜這把寶劍在飛機失事中被燒得麵目全非,劍鞘、劍柄被完全焚毀,隻遺留下一截烏黑的劍身。蔣介石指示把戴笠遺骸葬於靈穀寺無梁殿西側池塘邊,沈醉還把九龍寶劍殘餘部分一並放入棺槨陪葬。為恐人報複,戴笠墓用水泥澆鑄,十分結實。
到了1951年,南京各界強烈要求移走戴笠墓。於是在靈穀寺派出所的監督下,東山頭村數名村民將戴笠墓重新扒開。據目擊者稱,棺中除戴笠遺骸外,隻有左輪手槍一把,皮鞋後跟一個以及一片鏽蝕得不成樣子的狹長鐵片兒,依稀可見寶劍形狀。這些陪葬物品被當場傾倒進無梁殿池塘中,從此再無蹤跡。
陝西乾陵在故事發生後不久,也曾遭遇盜掘。國民黨軍孫連仲部效仿孫殿英,宣稱要進行軍事演義,派了一個師的兵力,試圖盜掘乾陵。但他們用了火炮、炸藥以及人力挖掘等辦法,卻始終未能找到乾陵墓門。後來忽然天降大雨,數日不停,軍中傳言武則天動怒,士兵們不敢再動手。孫連仲生怕引起各界不滿,隻得撤軍。
1958年,國家重修西安至蘭州公路,修至乾縣。11月27日,當地農民前往梁山采集石料,在梁山北峰東南坡炸出一個大洞,洞中青石以鐵柱相連,陰氣森森。農民立刻向上頭彙報,層層彙報,一直上達中央。經專家認定,農民們無意中炸開的,正是乾陵墓門。1960年,陝西省成立乾陵發掘委員會,對乾陵地宮墓道進行挖掘整理,並向中央打報告,申請打開地宮,繼續發掘。
但是國務院總理周恩來很快做出批示,“我們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後人來完成”,叫停了乾陵挖掘工作。在此之後,國務院又向全國文管單位發文,強調“全國帝王陵墓先不要挖”。自清末以來的大規模陵墓挖掘活動,至此告一段落。
至今乾陵地宮仍舊完好無損,成為唐十八陵中唯一一個未被確認有被盜痕跡的陵寢。不過在一份乾陵墓道考古報告中提及,有考古學家在墓道附近八十米處挖出一處陪葬墓,此墓已經坍塌,沒有任何陪葬品,隻有盜洞一個以及十具男女骸骨,皆民國裝束。女屍頭向牆內盜洞,半伸手臂,其用意為何,至今眾說紛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