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回過頭來總結,會發現黃光裕創業切入點選擇得極佳。雖然中國經濟從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進入新的發展時期,但物質條件仍然相當落後,流通領域商品奇缺。可以毫不誇張地講,在幾乎所有消費品市場上,都是賣方市場,家電市場尤其如此,80年代中期仍是清一色的外國品牌。國美在經營之初便開創了很多業內先河,1990年首創“包銷”製,1991年率先在《北京晚報》中縫登出商品報價廣告,1993年開始在北京地區開設多家店鋪,1996年由單純經營進口商品開始轉向以國產與合資品牌為主,1999年開始向全國擴張。
1993年,就在國美電器已在北京邁出連鎖經營步伐並開始涉足房地產業時,黃氏兩兄弟分家了。黃光裕稱,他分得了“國美”品牌和幾十萬元現金,而包括房地產業務在內的資產歸哥哥黃俊欽,其哥哥黃俊欽創辦了以房地產為主業的新恒基集團。
盡管國美在十餘年的積累下,從1999年開始發力走向全國,但外界對其擴張之舉看法迥異,而資金保證則是質疑中的重要一環。也就是從那開始,國美的上市努力就成了業內外人士的談資。
5年前的國內資本市場,民營企業屈指可數,排隊等候融資的公司卻連綿不絕,什麼時候才能輪到國美確實是一個未知數。2000年,黃光裕將目光轉向了香港,同時他認識了有“金牌殼王”之稱的潮汕同鄉詹培忠。這是黃光裕財富之旅中的最關鍵一環,正是與詹的合作,使黃光裕學到了資本運作技巧,並最終超越了詹培忠。
(二)首度借殼上市
2000年6月,與詹培忠有密切關係的上市公司德智發展設立了一家BVI公司Jumbo Profit,以“獨立的機構短期投資者”名義,以1920萬港元現金收購了京華自動化原大股東的一小部分股份。一個月後,詹自己控製的BVI公司Golden Mount,以5600萬港元現金購得京華自動化原大股東的絕大部分股份,從而控製了這家上市公司。
但是,對於有“殼王”之稱的詹培忠來說,二級市場炒作才是其最終目的,實際想控製上市公司的很可能幕後另有其人。2000年9月,通過向大股東供股,詹培忠進一步加大了對京華自動化的控製力度。
直到2000年12月6日,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將用現金加股權的方式向第三方購買資產以發展物業租賃業務,而賣方正是黃光裕名下的BVI公司。此次運作完成後,黃光裕以持股3600萬股(16.1%),成為京華自動化的第二大股東,僅次於詹培忠(22.3%)。
一年多以後,2002年2月5日,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增發13.5億股新股,每股0.1元,全部由黃光裕名下的BVI公司Shining Crown現金認購,公司將全力發展地產業務。在此消息刺激下,京華自動化的股價在短時間內漲了4倍。
此交易完成後,黃光裕將合計持有京華自動化85.6%的股份,終於取代詹培忠,走向前台。2002年4月26日,黃向外轉讓了11.1%的股份,將其個人的持股比例降低到74.5%,從而回避了全麵要約收購。2002年7月,京華自動化發布公告正式更名為“中國鵬潤”,而中國鵬潤的主要業務便是向黃光裕收購的位於北京朝陽區西壩河北裏7號院的物業項目。在買殼過程中,黃光裕不僅獲得了對上市公司的絕對控製權,還通過上市公司的現金支付以及股權轉讓實現了部分套現,而詹培忠則在二級市場上獲利頗豐。這種操作方式無疑對黃光裕的資本運作思路產生了至關重要的影響。
(三)迷霧中暗渡陳倉
在黃光裕將部分地產業務裝入中國鵬潤以後,市場人士普遍認為,其迅速擴張的電器連鎖業務將會很快尋求上市融資,早在2002年初,便有傳言稱國美電器會在年內登陸香港股市。而後,在2002年末,黃光裕將目光重新轉向內地,與寧城老窖的第一大股東達成股權轉讓協議,但在一年後,雙方又產生糾紛並最終解除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