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粵商代表,代代皆有才人出(6)(3 / 3)

曾有一位去國美應聘的職業經理人,這樣描繪他麵試時的經曆:“黃光裕親自領著十幾位總監及總經理對我進行麵試。他一言不發,坐在寬大的老板桌後看著你,你感覺自己仿佛是籠子中的一頭獵物,不可能和他有平等對話的權利。”他感慨說:“我走南闖北幾十年,也和不少大老板直接共過事,但黃是最不可捉摸的人。這是我幾十年工作經曆中最緊張的一次麵試。”

黃光裕對屬下的要求近乎苛刻。國美每年銷售收入增長都是驚人的,但內部的高管卻仍然誠惶誠恐,因為他們從來沒有達到過黃光裕提出的目標。比如2003年國美銷售額達到了178億,但比預定的目標仍少了42億。他常常對張誌銘及其他高管說,如果不是為了給機會培養你們,讓我親自來操盤,國美比現在會更好。

黃光裕對員工的嚴厲隨處可見。在一張國美高管遞過的名片背麵,可以看到這樣一則“廉政承諾”:“本人與貴公司合作中承諾做到‘三不’——不接受客戶禮物;不收取回扣;不以權謀私。請監督。”上麵甚至連廉政舉報電話都已經注明。

有高管對此表示理解:“沒有他的霸道,也不可能成就他現在這麼大的盤子。黃總還是比較講義氣的,有很多人離開國美然後又回來,他不會棄之不用,可能會提拔到更高的位置上去。他有時處罰你,不是故意讓你很難受,而是為了試探一下你的心態。如果你心態好,又有發展潛質,他就會刻意去培養你。”

37歲首富黃光裕的最大興奮點是什麼?他回答說:“剛開始是以賺錢為最大的快樂,但後來考慮更多的是這個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對社會的影響如何?在商言商,我們在經營的過程中不乏很多技巧和手段,但最好的買賣是參與的各方都能賺錢,即使是消費者買了東西回家,都覺得不賠錢。”而黃光裕覺得,在創造財富的過程中最大的遺憾就是“總覺得時間不夠用”。從這就可看出,工作成了這位年輕首富的惟一愛好。

有意思的是,在胡潤的中國大陸百富榜中,黃光裕高居榜首,但同樣在他公布的中國大陸慈善家榜單中,卻沒有黃光裕的名字。其實黃光裕所做的慈善事業也是不勝枚舉的。

據了解,黃光裕及其家族有據可查的善舉有這樣幾宗:從2005年1月13日開始,國美電器出資1000萬,啟動援建海嘯受災國孤兒院的計劃,其中黃光裕家族捐贈700萬元;而據《汕頭都市報》報道,2004年黃光裕家族捐贈400萬元在家鄉修建了一條“國美大道”;兄弟兩人先後捐資254萬多元,建設銅盂鎮鳳壺村敬老院、幼稚園等;捐資13多萬元支持鳳壺村曾厝的水改工程,圓了該村幾輩人的自來水夢;2002年初,在原潮陽市舉辦的“情係民心”水改義捐活動中,他們還現場捐資100萬元支持水改建設;與此同時,他們還先後捐資500多萬元支持汕頭市各縣區的社會福利事業……

至於為什麼不站出來給大家起一個號召作用,黃光裕認為:“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做事的方式。”其實黃光裕還另有顧忌:“你說出來,會有很多人跑來向你要錢,讓你防不勝防。”他覺得,作為一個企業家,不要過分強調自己的社會責任,也不要回避社會責任;到一定程度企業做大了,你就自然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像我們企業家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就是把自己的無形資產和有形資產投入到社會上去積極地運營。”

這個17歲就出來闖天下的廣東商人,在不足20年的時間裏,走上了中國首富的寶座,創造了一個人人皆知的“國美”品牌,使人們意識到一個以零售為主的商業資本時代已經到來,這也將成為一個曆史性的標誌。